頭痛是常見的一個臨床癥狀,西醫一般以對癥治療為主。中醫治療頭痛有豐富的臨床經驗。2006~2010年收治患者512例。擬滋陰平肝止痛湯、化痰止頭痛湯、溫陽補虛湯治療。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診斷標準:按衛生部藥政司199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定。①陰虛陽亢:頭痛,耳鳴,惱怒而加重,頭脹,心煩,舌紅,脈弦或弦細;②痰濁上擾:頭痛頭重,或伴天旋地轉,惡心嘔吐,苔膩,脈滑;③氣虛清陽不升:頭痛,勞累后加重,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脈細弱。
治療方法:512例患者隨機分湯藥組、西藥組、湯藥加西藥組3組。①湯藥組:辨證分型分陰虛陽亢、痰濕、氣虛清陽不升,分別給予化痰止痛湯(藥物組成:半夏、天麻、白術、茯苓、旋覆花、生姜)、滋陰養肝止痛湯(藥物組成:天麻、知母、青蒿、女貞子、旱蓮草)、溫陽補虛湯(藥物組成:黃芪、白術、黨參、當歸、陳皮、升麻、仙靈脾),日1劑,分2次服。②西藥組:口服尼莫地平片40mg,日3次。③湯藥+西藥組:在湯藥組基礎上,加上尼莫地平片40mg,日3次。三組療程均為14天。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描述性統計,指出均數、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發生率、可信區間、發生頻數等。推斷性統計,校正卡方檢驗、Fisher精確檢驗等。有一次治療后數據的脫落病例計入全數據集進行療效分析,用藥后無檢測數據的病例為剔除病例,剔除病例不計算療效。
結果
一般資料:512例患者中,湯藥組170例,西藥組172例,湯藥+西藥組170例;其中輕度患者462例,重度患者50例;脫落58例,剔除84例。湯藥組完成122例,脫落26例,剔除22例;西藥組完成126例,脫落16例,剔除30例;湯藥+西藥組完成122例,脫落16例,剔除32例。各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辨證類型分布:陰虛陽亢證166例,痰濕證244例,氣虛清陽不升證102例。男186例,女316例,男女比例約為1:175。中藥組男74例,女96例;西藥組男48例,女124例;中藥+西藥組男64例,女106例。經交叉表卡方檢驗,各組男女比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X2=4606,P=0100)。
病種構成:本組病例所涉及疾病中偏頭痛292例,緊張性頭痛66例,神經性頭痛50例,叢集性8例,腦血管病40例(腦梗死38例,腦出血2例),非特異性頭痛28例。
評分情況:3組患者治療前后之間持續時間得分、發作頻率得分、頭痛程度評分、頭痛殘障調查評分等基線指標經單因素方差分析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療前后總分減分值比較,湯藥組與西藥組有顯著性差異,湯藥組優于西藥組(P=0048)。
不同證型療效比較:頭痛殘障調查治療前后減分值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陰虛陽亢型3組間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痰濕型湯藥組療效優于湯藥加西藥組,差異有顯著性(P=0005);氣虛清陽不升湯藥+西藥組療效優于西藥組,差異有顯著性(P=0006)。
討論
頭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廣義的泛指頭痛者,可涉及神經科、內科、外科等多個學科,本研究納入病例即涵蓋了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神經性頭痛等。研究表明,湯藥組的DHI減分值高于西藥組并有明顯的差異,同時以中醫辨證再進行比較,痰濕型和清陽不升頭痛的湯藥療效較好,與西藥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而陰虛陽亢型的湯藥治療與西藥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分析不同中醫證型之間的療效差異,可能不同證型的病種構成比例不同,而不同性質的疾病其自身特點決定了起效快慢、療效優劣有一定差異。在3種證型偏頭痛的比例都較高,分別為陰虛陽亢型中占431%,痰濕型中占33%,清陽不升型中占333%;而清陽不升型和痰濕型中偏頭痛的比例明顯高于陰虛陽亢型,但陰虛陽亢型在腦梗死中占192%,遠遠大于清陽不升型的24%和痰濕型的47%。療程為14天,湯藥組方可能需進一步優化。陰虛陽亢型針對的是陰虛陽亢、肝風上擾的患者,其病性屬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是病機之本。滋陰養肝止痛湯中平肝、熄風、清熱作用較強,其中天麻、白蒺藜、桑葉均為平肝熄風之品;青蒿功能清透虛熱;知母雖有滋陰功效,但其更長于清熱瀉火,入肺腎經,為二經氣分藥,《本草綱目》說:“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本草通玄》記載:“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沉而下降,為腎經本藥。……瀉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萬物者也。”方中滋陰養血、滋補肝腎藥物為女貞子、旱蓮草,補虛之力較弱,因此整體上扶正之功遜于祛邪之力。
綜上所述,中藥辨證治療頭痛的效果很好,而不同證型的頭痛中臨床療效存在差異,怎樣再提高療效以及證候、病因與療效的關系,有待進一步觀察與探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司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
2Fujino A,Tokumasu K,Okamoto M,et al.Vestibular training for acute unilateral vestibular disturbances:its efficacy in comparison with antivertigo drug[J].Acta Otolaryngoly Suppl,1996,524:21-26.
3Jacobson GP.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J].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1990,116:424-427.
4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