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體(MP)是引起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菌,近年來報告MP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趨勢,MP可以導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系列呼吸道疾病。隨著檢測手段的改進及對病原的不斷認識,查出的肺外并發癥也逐漸增多,如心肌炎、過敏性紫癜、溶血性貧血、腦膜炎、結膜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骨骼疼痛,關節炎等越來越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1]。現收集我院5年內肺炎支原體IgM抗體陽性患兒的臨床資料,對其感染后引起的小兒骨骼疼痛表現及特點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5~2010年收住院的小兒MP肺炎患兒中489例,男276例,女213例,全部做血MP-IgM檢測,結果呈陽性,符合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其中108例出現了明顯肺外并發癥,男59例,女49例;年齡5個月~13歲;~1歲8例,~3歲21例,~7歲49例,~14歲30例。
方法:抽取靜脈血2ml,分離血清,置56℃水浴箱30分鐘,操作步驟按說明書進行。采用日本富士SERODIA-MYCO試劑,方法為明膠顆粒載體的凝集試驗。
結果判斷:室溫靜置3小時,觀察結果,出現凝集反應,<1∶40即陰性,≥1∶40即陽性。
具體表現:患者出現非特異性肌痛和關節痛。肌肉的改變有肌肉酸痛、肌紅蛋白尿、肌痛等。在關節痛及關節炎中,主要是多個大、中關節的多關節癥狀,多呈游走性。小關節受累少見。骨骼及肌肉損害,表現為一過性、游走性關節炎癥狀[2]。
結果
489例收住院的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中有108例出現了肺外并發癥,占221%。其中男孩有肺外并發癥的為214%(59/276),女孩為23%(49/213)。經統計學處理,男女之間差異無顯著性(X2=0901,P=0343,P>005)。有肺外并發癥的患兒最小年齡為5個月,最大為13歲,~1歲占74%,~3歲194%,~7歲占464%,~14歲278%。
肺外并發癥累及骨骼及肌肉系統的有7例(65%)。其中4例癥狀表現腓腸肌酸痛,2~4天后癥狀消失。2例呈游走性膝關節疼痛,約持續1周,但無局部紅腫及功能障礙。1例腿麻木感,呈一過性。7例查抗“O”均正常。
討論
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病原微生物,主要經呼吸道感染,也可經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組織,引起肺外并發癥的報道也不斷增多[3]。文獻報道,MP肺炎有20%~50%病人存在肺外表現,病變可累及神經、血液、心血管、消化道、骨胳肌、關節、皮膚黏膜、腎臟等多種組織、臟器 。肺外并發癥一般在發病后3~5天出現[4]。資料顯示,有肺外并發癥的患兒中,1歲以下只占74%,而3~7歲組占464%,病例中嬰幼兒感染率相對較高。現在肺外癥狀有發病年齡偏小的趨勢[5]。并發癥對骨骼肌肉系統存在一定的損害,在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患者中,約15%~45%的病人可有明顯的肌肉痛及關節痛,甚至發生關節炎,小兒中也有多例表現此癥狀。關節炎可發生在各年齡組,關節癥狀通常在呼吸道癥狀出現后1周左右開始,局部紅腫、發熱、可有紅斑、皮下結節及滑膜滲出。往往為多關節性,呈游走性,多累及較大關節。關節癥狀一般呈一過性,有時在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便可消失。但有些病例呼吸道癥狀非常輕微甚至未被注意,而關節癥狀卻十分嚴重,恢復緩慢,有時可持續10個月甚至1年半左右。在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常可檢出類風濕因子,有時某些補體成分減少,而抗鏈“O”一般正常。據認為,支原體之所以能夠引起關節的炎癥,主要也是自身免疫過程帶來的結果[6]。
由此可見,MP感染可引起肺外多種并發癥,且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特別是以肺外表現為首發癥狀時,診斷較為困難。其引起的小兒骨骼疼痛在并發癥中占有一定比例,且對小兒的骨骼肌肉系統存在相當的危害。兒科醫生應予以足夠重視。當以細菌或病毒感染等不能完全解釋者,應想到MP感染的可能,可拍胸部X線片以發現肺內感染灶,同時做病原學相關檢查[7],以協助診斷。
參考文獻
1梁雪.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及肺外并發癥63例.廣東醫學,2001,22(8).
2姜海晶.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肺外表現.基層醫學論壇,2008,(26).
3邊振凌,楊玉霞,張景瑞.小兒支原體肺炎71例分析.綜合臨床醫學,1993,9(6).
4徐書珍,吳福玲,丁風榮.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81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5,10(6).
5謝栩,宋玫.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外并發癥88例臨床分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4,6(4):11.
6馬衛東.肺炎支原體腦炎18例.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7(14).
7陳曉萍,張渭武.小兒支原體肺炎35例臨床特點分析.醫師進修雜志,199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