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腫瘤,而鞍區是腫瘤的好發部位,手術是治療顱內腫瘤的唯一方法,但由于鞍區特殊的解剖位置使腫瘤的切除帶來很大的困難,如不及時治療,常會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隨著顯微技術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2006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經翼點入路手術治療鞍區腫瘤病變,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顱內腫瘤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齡26~79歲,平均542±28歲;病程1個月~7年,平均39±14年,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抽搐等癥狀,均進行CT、MRI及DSA檢查。其中視力障礙23例,精神異常6例,尿失禁4例,記憶力下降7例,視乳頭水腫5例,意識障礙3例,偏癱3例。部位:垂體腺瘤腫瘤12例,顱咽管瘤4例,腦膜瘤9例,蝶骨嵴腦膜瘤3例,鞍結節腦膜瘤5例,蛛網膜囊腫4例。CT檢查顯示:平掃腫瘤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增強掃描病變多均勻,明顯強化,邊界清楚,腫瘤大小13~64cm,直徑<2cm者12例,2~6cm者18例,>6cm者7例。額頂部14例,頂枕部10例,上矢狀竇旁5例,蝶骨嵴5例,鐮旁3例,有8例中線移位。DSA顯示:單純頸外動脈供血8例,顳淺動脈供血6例,頜內動脈6例,腦膜中動脈9例,咽升動脈4例,枕動脈4例。腫瘤處有占位征象,呈抱球樣改變。所有患者均采用經翼點入路顯微方法手術切除顱內鞍區腫瘤。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CT、MRI、DSA檢查。取仰臥位,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頭稍偏于對側,頭架固定略高于胸部,利于靜脈回流。按Yasargil翼點入路或改良翼點入路[1],結合額葉牽拉,經右側開顱31例,經左側開顱6例。自耳屏前方顴弓上緣至中線發際內作一長1~3cm的弧形切口,游離頭皮和帽狀腱膜以及顳肌向前翻起,沿顳線外圍距顳肌附著處約05cm切開骨膜,顯露額骨顴突以及圍繞翼點的額顳頂顱骨,顱骨鉆孔,祛除顱骨骨瓣,咬除蝶骨嵴,弧形切開硬腦膜將其懸掛,在顯微鏡下開放外側裂池、頸內動脈池、視交叉池、終池板,如有腦脊液者應釋放腦脊液,并充分松解額葉與顱底各結構間的蛛網膜聯系,從眶下額葉眶回抬起額葉進入鞍區,以腦自持牽開器逐步抬起額葉,見到嗅神經,探查顳葉、額葉可見視神經、頸內動脈及視交叉和下方的腫瘤[2],切斷從顳極內側回流至蝶頂竇的橋靜脈,充分向外牽開顳葉,顯露重要的血管神經及解剖間隙,從這些間隙中將腫瘤分離,切開腫瘤行囊內取瘤,隨瘤體的縮小,從腫瘤表面與周圍組織結構分界面仔細分離,電凝供應腫瘤的血管,避免損傷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及其他穿通動脈的血管,在分離腫瘤的后下部分時,應避免損傷垂體柄,保證完整切除腫瘤。切除較大腫瘤時,需分塊切,有囊性結構的可先抽出部分囊液,減少占位效應[3],切除間隙的瘤體時應調整好顯微鏡的方向,使之暴露,操作過程中不可盲目的進行分離和強行牽拉,完成手術后用09%生理鹽水沖洗術野,清除殘存的腫瘤碎屑,關顱。術后常規給予脫水、抗炎、止痛治療,觀察患者頭痛及生命體征變化。
結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療。全切腫瘤16例,大部分切除13例,部分切除8例,術后未遺留任何神經損傷而恢復良好者23例,輕殘11例,死亡3例。術后13例患者頭痛明顯減輕,尿崩癥5例,對癥治療后3~6個月恢復。視力視野障礙患者23例,術后改善明顯17例,2例無變化。術后術區瘤腔滲血1例。
術后隨訪1~6個月,視力障礙、內分泌功能障礙均有明顯改善,除有1例死于腦梗死,其余患者均完成手術,無并發癥和嚴重不良反應發生,CT和MRI復查,未見腫瘤發生,15例恢復正常生活。
討論
顱內腫瘤是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常見的腫瘤之一,手術安全切除是治療顱內腫瘤的最有效方法。傳統的開顱手術治療危險性高、創傷大,而且不在可視下進行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危險性,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提高,顯微外科在臨床上逐步推廣,已成為治療顱內腫瘤的主要術式,如何選擇手術入路,防止并發癥發生是提高手術療效的重要保障[4]。
手術路徑的選擇和優勢:顱內鞍區是顱內腫瘤的好發部位,位于顱底,是毗鄰視神經、視交叉、Willis動脈環、腦干、下丘腦等重要生命結構,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腫瘤的切除帶來很大的困難,常引起患者頭痛、內分泌障礙和視力、視野障礙,而且由于腫瘤豐富的血供,與顱底硬膜粘連緊密,多數壓迫、推移甚至包繞重要的神經和血管,切除困難較大。因此,手術路徑的選擇是保證腫瘤切除的關鍵。
本組病例中采用右側翼點入路,利用外側裂作為自然解剖間隙,可有效減少對腦組織的牽拉,而達到對鞍區、前顱凹、中顱凹以及上斜坡等顱底廣泛部位的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