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注射化療藥物是腫瘤患者的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患者在接受化療過程中,常因長期輸液、反復靜脈穿刺、化療藥物的刺激及藥物外滲等因素致淺靜脈無菌性炎癥,輕者局部疼痛,嚴重者可使組織壞死潰爛長期不愈。因此如何護理好靜脈血管對化療患者來說尤為重要。所以護士必須做好化療患者的靜脈護理,以提高化療患者的靜脈使用次數及時間。現將對化療患者的靜脈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心理護理
臨床上,凡靜脈化療的患者,初次用藥時護理人員應做好解釋,針對用藥療程、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做好健康宣教,消除患者的緊張感和不必要的顧慮,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取得患者積極配合。
飲食方面
選擇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為佳,鼓勵患者少食多餐。飲食要多樣化,盡量用食物的色、香、味誘導患者進食,維持彈性,保持靜脈充盈度。
合理選擇血管,保護性使用靜脈
化療藥物在治療腫瘤的同時,也使正常組織受到損傷。常見的臨床表現:管壁彈性下降,靜脈萎縮變細,血管變黑或色素沉著,靜脈回流不良,導致肢體水腫。因此,在臨床護理中須正確保護靜脈。
根據藥物選擇血管,刺激性強的化療藥物不宜選擇手足背小血管;長期化療的患者建立系統的靜脈使用計劃。一般應由細小靜脈到大靜脈,由遠心端到近心端,忌用末梢循環差的靜脈,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靜脈交替使用,使損傷的靜脈得以修復。使用發泡作用的藥物,勿選擇靠近神經、韌帶、關節部位的靜脈,因下肢靜脈易于栓塞,除上腔靜脈受壓迫外,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靜脈注藥,對造血系統腫瘤患者更應注意保護靜脈。
保護大靜脈:經常采集血標本或靜脈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常規采血或非化療藥物注射選用小靜脈。
忌選取患肢進行化療藥物注射:如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壓迫征等,上游血管阻力增加,負荷加重以免發生更嚴重的并發癥,加重患者的痛苦。
不在24小時內穿刺過的靜脈下方注射,以防滲漏。
合理使用藥物,正確掌握化療藥物的輸注濃度及注射方法
化療藥物的濃度、給藥劑量、方法、療程均可影響對血管損傷的程度。因此,應正確掌握化療藥物的輸注濃度和方法,可以減小對血管刺激,對強刺激性藥物采取給藥前后用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沖洗靜脈,同時靜脈推注化療藥物時稀釋濃度要適當,一般一次量用稀釋液不得<20ml(強刺激性化療藥物可適當增加稀釋液量)。多種藥物化療時每種藥物間輸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ml,每次間隔時間≥15分鐘注入化療藥物后,快速輸入適量液體的目的是降低局部藥液濃度,減輕對血管壁的刺激。藥物濃度不宜過高,用藥速度不宜過快,否則易使局部血管內壓力增高,造成滲漏。
不能用有化療藥液的針頭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針;中間給藥用藥前后要沖管;靜推時邊推邊抽回血,確保藥物在血管內。
提高穿刺技術
避免操作中機械性損傷:操作中機械性損傷是造成靜脈化療藥物外滲的主要因素。為避免操作中機械性損傷,首先,護士應了解化療藥物的局部不良反應,提高靜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針見血,避免反復穿刺。
其次,要妥善固定針頭,避免針頭滑脫或刺破血管壁。輸液完畢,拔針時采用指腹同時按壓皮膚和血管兩個穿刺點3~5分鐘。腫瘤患者多在短期內需進行反復多次化療。因此,應指導他們保護好血管,經常輕輕按摩四肢末梢血管,搓手背、足背,參與氣功鍛煉等,以增加血液循環及血管彈性[1,2]。
靜脈注射時的護理
在患者治療期間,應加強巡視,盡量減少患者活動,同時告知若注藥時有疼痛或異常感覺,應立即告訴護士[3]。若發現藥液滲漏應及早處理,切不可存有僥幸心理。
液體滲漏的處理
化療藥物一旦外滲應立即停止給藥,抽吸血管內外藥液后,即刻自原靜脈通道注入拮抗劑或拔針按壓針眼后,用2%普魯卡因和地塞米松或氫化考的松等藥物做環型封閉,尤其是采用靜脈注射加局部或穴位封閉效果更好外涂膚輕松軟膏等并冰敷,局部切不可熱敷,宜盡量選用冷敷或冰敷,以滅活外滲液.可用硫酸美、2%~4%碳酸氫鈉、金黃散等藥物濕敷,總之根據局部組織炎性反應期及靜脈炎性反應期及組織壞死期不同特點進行觀察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必要時清創外換或植皮[4]。
參考文獻
1王建霞.保護靜脈與化療.實用護理雜志,1995,11(12):2.
2陳君華.如何保護靜脈化療患者的血管.中華護理雜志,1994,29(2):909.
3張惠蘭.腫瘤化學治療的護理(二).中華護理雜志,1987,22(2):86.
4張玉英.靜脈注射刺激性抗癌藥物滲漏的對策.實用護理雜志,1994,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