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5月~2011年1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例,足部病變嚴重程度按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1996年糖尿病足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按入院先后隨機分為兩組。胚胎多潛能干細胞組6例,男4例,女2例,年齡52~78歲,平均613±21歲,其中糖尿病足Ⅱ級4例、Ⅲ級1例、Ⅳ級1例。對照組4例,男3例,女1例,年齡54~82歲,平均602±22歲,其中糖尿病足Ⅱ級2例、Ⅲ級1例、Ⅳ級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方法:治療組與對照組基礎治療基本相同。兩組所有皮膚潰瘍創面均用01%新潔爾滅液和生理鹽水依次清洗,清除潰瘍創面的壞死組織,潰瘍創面有感染者先用3%雙氧水清潔膿性分泌物后再按程序清創。在上述基礎上,治療組予胚胎多潛能干細胞治療。既患者在局麻下經股動脈輸入胚胎多潛能干細胞。
結果
兩組患者ABI及足趾皮膚溫度的比較:結果見表1。
討論
糖尿病足屬于祖國醫學“脫疽”范疇,1956年Oakley首先提出糖尿病足一詞,1972年Catterall將糖尿病足定義為“已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稱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病人致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足部潰瘍和壞疽,嚴重者需要截肢,截肢率高達40%。由于神經病變,患肢皮膚干而無汗,角化變脆,肢端刺痛,感覺遲頓或消失。因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趾間關節變曲,形成弓形足、雞爪趾等畸形,周圍血管病變,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部皮膚溫度下降,休息時伴疼痛等。間歇性跛行,是早期下肢癥狀,行走一定距離后感覺下肢乏力、勞累、麻木,下蹲起立困難,夜間出現休息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在臨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而“足”離心臟最遠,閉塞現象最嚴重,從而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脫疽。目前,各大醫院對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橋或干細胸移植手術。
胚胎多潛能干細胞在缺血組織中分化合成血管內皮細胞,并分泌多種血管生長因子,促進新生血管生成,從而改善患者病情以及以愈合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胚胎多潛能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機制[1]可能是移植后干細胞在缺血組織內分化成內皮細胞后演變為毛細血管,再逐漸塑形成小的側支血管。本研究將10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例和對照組4例,均在控制飲食,嚴格控制血糖穩定基礎上采用清創,抗感染,治療組予胚胎多潛能干細胞及硫酸鋅。對照組予硫酸鋅。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為571%,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發現,應用胚胎多潛能干細胞及α-硫辛酸后,患者血糖迅速達標,感染迅速局限,潰瘍愈合良好,并且下肢供血明顯改善。此外,經胚胎多潛能干細胞治療后[2]足趾皮膚溫度明顯增加,且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胚胎多潛能干細胞在改善糖尿病足血液微循環方面優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Massey JA,Abrams PH.Obstructed voiding in the female[J].Br JUro,1988,61(1):36-39.
2Lemack GE.Zimmern PE.Pressure-flow analysismay aid in identif-yingwomen with out flow obstruction[J].JUro,2000,163(6):1823-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