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峽部裂亦稱椎弓峽部裂或峽部不連[1~2],是腰椎一側或兩側椎弓上下關節突之間的峽部骨質缺損不連續,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生率占成人的5%[3]。由于峽部在三維空間與人體的矢狀、冠狀、橫斷面均不平行,使X線平片及常規軸位CT(2DCT)對SS診斷存在一定難度;螺旋CT通過多層面重建(MPR)成像取得理想切面,清晰顯示SS并得以明確診斷。2005年11月~2011年1月,經日立單排CT機檢診患者5745人次,診斷椎弓峽部不連54例。2010年3月~2011年8月,經GE16層CT機檢診患者2575人次,診斷椎弓峽部不連72例。對兩組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行MSCT經MPR成像在SS診斷中的價值。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5年11月~2011年1月,經日立單排CT機檢診患者5745人次,診斷椎弓峽部不連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齡21~67歲,平均394歲;病程4個月~31年。2010年3月~2011年8月經GE16層CT機檢診患者2575人次,診斷椎弓峽部不連72例,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齡16~79歲,平均427歲;病程2個月~38年。所有病例均以腰腿疼痛為主癥,外傷、扭傷等均不在統計之列。
橫斷位1.25cm薄層重建:雙側椎弓峽部可見對稱的線樣透亮影伴局部骨皮質不連續
檢查方法:2575例病例均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BrightSpeed 16層螺旋CT機。范圍從L1椎體上緣至S1椎體上緣螺旋程序掃描,掃描線垂直于身體縱軸。應用HS(高質量)模式,pitch為6,X線束寬度(層厚,Helical Thickness 5mm),進床速度15mm/轉[4],掃描電壓120kV,電流200mA,后重建層厚及間隔為125mm。5745例采用日本HITACHI公司生產的RADIX Turbo單排螺旋CT機,范圍從L2椎體上緣至S1椎體上緣常規軸位掃描,L2~5每個椎體掃描一層,層厚、層距分別為7mm,L2~S1每個椎間盤采取層厚、層距均為3mm,連續掃描3層,掃描線分別平行于椎體前后軸、椎間盤。pitch為1,掃描電壓120kV,電流300mAs。
重建操作:MSCT掃描后將所收集的數據傳至GE ADW 44型的獨立工作站Radworks 1,進行MPR、3D重建及圖像處理分析[5]。單排螺旋CT掃描后,直接行椎體及間盤的骨窗、軟組織窗攝片。
結果
檢查結果:行MSCT確診為腰椎峽部裂72例,占檢診人數的280%,其中有33例伴不同程度滑脫,占陽性發現的4583%。72例中發生于L4者17例,其中單側3例,雙側14例;發生于L5者54例,其中單側13例,雙側41例;發生于L3者1例,為雙側受累。行單排螺旋CT確診為腰椎峽部裂54例,占檢診人數的009%,其中有41例伴不同程度滑脫,占陽性發現的7593%。54例中發生于L4者10例,其中單側1例,雙側9例;發生于L5者44例,其中單側7例,雙側37例。
重建表現:單經SSD重建僅能發現SS者54例,正確診斷率為444%,椎體滑脫占據陽性發現的7593%,而且幾乎都是在定位相先發現有椎體的滑脫,才對滑脫相應部位進行有針對性的層厚、層距分別為3mm的薄層掃描,表現為上下關節突之間骨性結構較紊亂、粗糙。72例經多層螺旋CT掃描行,行MPR、3D重建及圖像處理分析,均能準確清楚顯示峽部裂位置,表現為上下關節突骨性缺損,缺損面局部增厚,或伴碎骨塊,粗糙,而椎體滑脫僅占陽性發現的4583%。
典型病例:患者,男,34歲,反復腰痛10年,雙下肢疼痛4年,加重3個月,經GE Bright Speed 16層螺旋CT掃描,分別行125cm橫斷位、矢狀位及冠狀位重建,清楚顯示第5腰椎雙側椎弓峽部不連結果見圖1、2、3、4。
討論
病因:多數學者認同SS是由于重復損傷及疲勞骨折所致[6~7]。由于椎小關節的作用是防止椎體的滑脫,峽部所受的牽引力非常大,如在峽部發育不良的基礎上加上非對稱外力的作用,很易造成峽部的斷裂。
SS的CT掃描技術:SS常發生于椎弓根下2~9mm范圍內[5],如果僅僅掃描椎間盤,峽部裂漏診在所難免,尤其不伴滑脫的峽部裂,漏診幾率更大。如在CT定位像發現腰椎有滑脫,為判定有無峽部裂,需在椎間盤平面上10~15mm處加掃,操作較繁瑣。多層螺旋具有快速容積掃描、快速采集的優點,允許薄層后重建,圖像質量高,且有獨立的工作站行MPR、三維重建功能,腰椎的檢查又多了一種方法。行單排螺旋CT確診為腰椎峽部裂占檢診人數的0.09%,而行MSCT確診為腰椎峽部裂占檢診人數的2.80%,MSCT陽性發現率是單排螺旋CT的31倍。由此說明多層螺旋CT對腰椎峽部裂的檢查及診斷優于單排螺旋CT機。
參考文獻
1羅卓荊,李明全,杜俊杰,等.青少年腰椎峽部裂性腰痛的手術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2122):1631-1632.
2Umer JL,Mathews VD,Elster AD,et al.MR imaging of lumbar spondylolysis:The importance of ancillary observations[J].AJR,1997,169:233.
3Kuslich SD,Danielson G,Dowdle JD,et al.Fouryear followup results of lumbar spine arthrodesis using the bagby and kuslch lumbar fusion cage[J].Spine,2000,25:1617-1624.
4張繼良,葛英輝,王永紅,等.應用多層CT螺旋程序掃描及后重建技術減少腰椎疾病漏診[J].臨床醫學,2002,22(7):28-29.
5Moller H,Hedlund R.Surgery versus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in adult isthmic spondylisthes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part Ⅰ[J].Spine,2000,25:1711-1715.
6Edelson JG,Nathan H.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spoodyloly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J].J Bone Joint Surg,1986,68:596.
7曹和濤,施裕新.腰椎峽部裂的影像檢查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9):7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