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有尿不能自解者,稱為術后尿潴留,腦出血術后易發生尿潴留,因此術后應注意觀察排尿情況,避免和減少尿潴留的發生。本文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發生尿潴留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現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2010年收治腦出血手術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齡15~68歲,平均36歲;術后尿潴留58例,發生率439%。術后尿潴留原因麻醉22例(379%),疼痛17例(293%),排尿方式改變13例(224%),心理因素3例(52%),尿路感染3例(52%)。尿潴留出現時間多在術12小時,多伴有下腹脹痛感。
原因分析
麻醉:膀胱壁受副交感神經控制,蛛網膜下隙阻滯麻醉、硬膜外麻醉時,對會陰部、盆腔骶神經都有麻醉作用,阻斷了排尿反射,麻醉越深,時間越長,排尿反射障礙的時間也越長,膀胱積尿也就越多。全麻時副交感神經纖維阻滯,膀胱平滑肌松弛,由于從骶尾部來的副交感神經纖維纖細,對麻藥敏感,手術后皮膚感覺雖已恢復,但副交感神經還被抑制,尿潴留仍可持續存在。
疼痛:因手術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約肌痙攣,影響腹壁肌收縮運動,不能產生較高的腹內壓協助排尿所致。
排尿方式改變:由于術后臥床和下肢活動受限,排尿姿勢改變導致排尿困難。另外,大腦皮層是控制排尿的最高級中樞,在不適宜的情況下,即使有尿意,大腦皮層也將抑制排尿。
心理因素:術后患者緊張、怕羞、唯恐尿床等心理因素[1],以及對手術預后產生焦慮會引起排尿不暢。
尿路感染:術后患者留置導尿管引起尿路感染而發生尿潴留較常見,其原因主要與術后尿管留置時間過長,會陰護理特別是尿道口的清潔與消毒未認真做好,無菌技術操作不夠嚴格,尿道黏膜受損及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等所致。
護理
誘導排尿:患者排尿時打開廁所水龍頭聽流水聲,或用溫水沖會陰部可使肌肉松弛或輕壓恥骨上部,使患者尿意感增強,以引起反射性排尿。
熱敷、按摩下腹部:在患者一般情況良好時,護理人員將手置于下腹部輕輕按摩患者膀胱向尿道口推移,讓患者自行排出小便,但按壓時切勿過猛,以從輕到重為宜。
針灸:針炙關元、中極、氣海等穴位均能達到理想目的,如必要時還可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0mg。
排便誘導排尿法:取開塞露20~40ml納入肛門,忍耐3~5分鐘。由于高滲刺激直腸壁及局部交感神經,使之處于激惹狀態,引起排尿反射及潤滑腸壁,根據排便促進排尿的神經反射機制,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引起排尿。
防治尿路感染:如發生尿路感染,首先檢查原因及被感染的部位,進行及時處理,同時也應合理應用抗生素,對營養狀況差的患者也適當給予手術支持,增強身體抵抗力,早日解除病痛[2]。
對麻醉及手術刺激導致的尿潴留可按醫囑給藥,以刺激膀胱平滑肌的收縮或行導尿術排尿。
局部理療:用紅外線燈在術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區照射擊15~20分鐘效果良好。紅外線的主要生物學效應是產生熱能,熱能進入人體組織后,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可解除膀胱括約肌的痙攣促使尿液排出。
導尿:在無菌操作下行導尿術。第1次放尿進不要太快,不要超過1000ml,防止膀胱內壓力驟然下降,引起黏膜血管破裂而出血。導尿期間,要保持尿管通暢,妥善固定并及時傾倒尿液,每天用碘伏棉球洗尿道口2次,擦洗完后向尿道口滴入抗感染眼藥水2~3滴,預防感染。拔管前應先鍛煉膀胱充盈和排空,可行間歇性引流夾管,以鍛煉膀胱的反射功能,即患者在自覺有尿意,并確定膀胱充盈后開放導管,排空膀胱后夾管,直到膀胱再次充盈,遵醫囑拔管前,關閉導尿管至膀胱高度充盈,在為其備好便器后,將尿管邊轉動邊緩慢地拔出,并協助立即排尿[3]。
心理護理:術后由于精神緊張及切口疼痛,特別是出現疼痛刺激時,反射性引起膀胱括約肌的痙攣,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心理,導致尿潴留。護理過程中針對患者的心態給予解釋和安慰,讓其情緒穩定,提供舒適排尿環境,大病房用隔簾或屏風遮擋,暫停一切醫療護理工作,使患者安心排尿。
調整體位和姿勢:術后患者不習慣在床上排尿,如病情許可可以協助患者下床排尿,需絕對臥床的患者可以協助其略抬高上身或在床上坐起,讓患者以舒適的姿勢排尿。
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細心觀察病情,重視預防性護理,減少尿潴留的發生機會;發生尿潴留后應認真分析原因,靈活運用心理放松、誘導、熱敷、通便等排尿方法,可單獨運用,也可多法并用,因人而異,從而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于瑩,侯春穎,郭清陽.術后患者尿潴留的原因及預防護理.護理研究,2005,19(7):1317-1319.
2張秋蘭,石書萍,姚少紅,等.排便誘導排尿在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07,16(11):861.
3段志敏,劉芳.留置導尿管拔管時機的觀察.當代護士,200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