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瀉肝湯出自《醫方集解》,主治肝膽實火上炎的常用方劑,筆者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痤瘡56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56例均為門診患者,男24例,女32例;年齡15~30歲,病程5~30天。
治療方法:方用龍膽瀉肝湯。方藥組成:龍膽草、車前子、赤芍、牡丹皮、金銀花各15g,黃芩、梔子、皂角刺各9g,澤瀉、木通、當歸、浙貝母各10g,甘草3g。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10天為1個療程。加減:大便干加大黃10g。調護:飲食宜清淡,以蔬菜為主,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食物,忌飲酒。局部不宜經常用堿性強的肥皂外洗,避免使用含油脂及粉質過多的化妝品。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痤瘡完全消失,無皮膚損害;②好轉:痤瘡部分消失或減少,顏色變淡;③無效:痤瘡無減少。
結果
56例中,痊愈36例(643%),好轉19例(339%),無效1例(18%),有效率982%。用藥最少10劑,最多30劑。
討論
痤瘡是一種青春期常見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疾病,其特點是顏面及胸背出現散在針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見黑頭,能擠出豆渣樣物,初起皮疹為芝麻到綠豆大小,與膚色相同或紅色,頂端日漸呈現黑頭,可擠壓出黃白色粉渣,易遺留凹陷瘢痕。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擴大成黃豆或蠶豆大小,呈暗紅色,在發展過程中可產生膿皰、結節、囊腫,愈后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有輕度凹陷的點滴狀瘢痕。現代醫學認為痤瘡是因內分泌紊亂,雄性激素分泌亢進引發皮脂腺肥大并大量分泌皮脂,進而細胞角化過度堵塞了毛囊口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皮膚疾病。中醫認為可由肺經風熱阻于肌膚;或因過食肥甘、油膩、辛辣之品,濕熱內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體,血氣方剛,陽剛克陰,陽熱上升,與風寒相搏,郁阻肌膚而發為痤瘡。方中龍膽草、黃芩、金銀花清熱利濕解毒,澤瀉、木通、車前子治濕利小便,梔子、當歸、赤芍、牡丹皮涼血治血,浙貝母化痰散結,皂角刺托毒排膿,干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活血解毒,化痰散結之功效,使邪熱祛而痤瘡消失,故臨床療效較為理想。
合,保證氣血充沛、運行無阻而體健身強。
適當的體力勞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氣血運行,對健康有益,而過度的體力勞動則能傷形耗氣。《素問·舉痛論》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說明了這一點。
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是古代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廣步于庭”的健身運動,漢代醫學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以取前人“導引”精華,模仿虎、鹿、熊、猿、鳥等動物的動作,創造了五禽戲,以及后世醫學不斷演變的太極拳,氣功等多種健身方法,都能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變化對人體有著重要影響。古人認為,四季對生命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生、長、化、收、藏,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每個人都可見的天地間的一個規律,不是虛玄不可捉摸的。
所謂春生,春即是春天,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開始;生者指發生、生長、生機。春生是指一切生命在春天充滿生機,種子萌芽、草木吐翠,一切冬眠蟄伏的動物開始蘇醒活動,“春風又綠江南岸”這種無形跡但能催發生命之力,是無處不在、不可阻擋的,哪怕是長在陰山背后、天涯海角、無人見到的小草,春天一到,它也將充滿向上的生機。
所謂夏長是指大多數生物在夏令生長茂盛,生長速度較快。何謂長夏化?是指一些植物、動物至長夏,吸收的物質在體內進行轉化,如構建身體結出果實等。
所謂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機收斂、陽氣收斂、水分收斂、毛羽收斂、活動收斂,以為越冬儲備能量。
所謂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陽氣閉藏、精華閉藏,活動減少或停止而進行冬眠。這是一個蘊藏的季節,萬物在這個時節收而藏,也是鞏固的季節。
人養生的第一步,必須與自然界的節律保持一致,順之則身體健康長壽,逆之則災害叢生,生機消亡。這在中醫典籍《皇帝內經》內有具體而又豐富的論述,指出春天為發陳(推陳致新),勿貪睡,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此段意指人在春令應像其他生物一樣充滿著蓬勃生機,舒展身體,適當運動,順應生長向上的趨勢,同時還應保養相應的內臟。
“夏三月,此謂蕃秀”,“萬物華實”,指出夏季植物光照充足,生長茂盛,開花孕果,光鮮而美,而這時人也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若所愛在外”,“使氣得泄”,指出人應早起,不要害怕厭惡日光,春夏人體陽氣向上、向外,在調節上也應順其勢,讓陽氣向外發散而外泄,汗水向外流,并保養調護相應的內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指出秋令天高氣爽,生機收斂,植物漿液收斂,陽氣收斂,人和動物毛孔收斂,人在此時,應早臥早起,使情志安寧,以減少緩和人體能量的消耗。
“冬三月,此謂閉藏”,是一切生物陽氣精華內藏的季節,由于天氣冷,水結冰,地凍裂,植物大多停止生長,并向植物的根部或體內積貯營養和能量,動物不是潛藏在水底,就是鉆入泥土中冬眠,此時人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以免人體內精華和陽氣的外泄,并要補養精氣。
《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春三月應使志生;夏三月應使志毋怒;秋三月應使志安寧;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此順四時之志,就是對精神竟志功能的調攝,以使其“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根。這種天人相應,效法陰陽的養生方法,是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具體運用,如果養生不順四時,那么“逆則災害生。”甚至,“逆其根,則伐其身,壞其真矣。”即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正是自然界對不懂養生者的懲罰。
總之,中醫養生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它的優勢也逐漸顯露出來,我們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夠提高機體防御能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