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中國以及全世界范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作為肺癌綜合治療手段之一的化療則是肺癌主要的全身治療手段。多個周期的化療在提高腫瘤患者療效的同時,往往可引起較嚴重的骨髓抑制,甚至各種感染[1],影響化療。因此,預防化療導致的白細胞減少,對于保證化療按時完成,提高患者化療效果及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現采用化療后預防性應用人重組粒細胞巨噬細胞刺激因子(rhGm-csf),明顯減少了白細胞低于正常值的機率,降低了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性發熱的機會,提高化療療效。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化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86例,男64例,女22例;年齡25~76歲,中位年齡60歲。86例患者均有病理或細胞學診斷。其中Ⅱ期10例,Ⅲ期32例,Ⅳ期44例。
治療方案:在86例患者中,其中42例采用多西紫杉醇75mg/m2+DDP 75mg/m2方案。20例采用紫杉醇135mg/m2+DDP 75mg/m2,12例采用吉西他濱10g/m2(第1,第8天)+DDP 75mg/m2方案,12例采用VP-16 100mg/m2(第1~3天)+DDP 20mg/m2(第1~5天)方案。
分組: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42例,對照組44例。其中研究組化療后48小時加用rhGm-csf(商品名:格寧),用法為每日皮下注射150μg rhGm-csf,連續5天。而對照組化療后不常規加用rhGm-csf,在白細胞<4×109/L后才應用rhGm-csf。兩組患者化療前各系細胞數均合格。
觀察指標:分別于化療前1天,化療后7、14、21天常規檢查血常規,若白細胞<4×109/L,則2~3天復查1次血常規。
統計學處理:結果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rhGm-csf對白細胞的影響:研究組和對照組第7天白細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白細胞上升而對照組白細胞下降,而第14天白細胞仍有差異(P<005),第21天白細胞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見表1。
感染率比較:研究組化療后因白細胞下降致發熱1例(2.4%),而對照組化療后因白細胞下降致發熱7例(15.9%)。表明研究組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討論
骨髓抑制是肺癌化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由于白細胞低引起發熱、感染等不良反應,影響了患者對化療的信心,且常常因為嚴重的骨髓抑制遲遲不能恢復,使化療不能按期進行,從而嚴重影響肺癌的化療效果。rhGm-csf主要作用于造血祖細胞,促進其增值與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單核巨噬細胞成熟,促進成熟細胞向外周血釋放,并能促進巨噬細胞及嗜酸性細胞的多種功能[2]。現以預防性應用rhGm-csf為研究組,以白細胞<4×109/L后才應用rhGm-csf為對照組,結果發現研究組在整個化療期間WBC平均值在正常值以上,波動幅度較小;對照組在化療第7天、第14天低于正常。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對照組就有7例在化療期間發生了感染,不得不應用廣譜抗生素。因此,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后預防性應用rhGm-csf可以緩解化療藥物對于骨髓的抑制作用,保護骨髓功能,為如期化療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薛耀輝.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76-77.
2Robinson BE.Quesenberry PJ.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u Overview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Part Ⅲ Am J Med Sci,1990,300(5):3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