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冠心病心絞痛近年來在我國呈增長趨勢,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我院在2008年1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心絞痛住院病人82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輔以舒血寧注射液與通心絡膠囊聯合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82例患者均符合WHO推薦的有關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46~78歲,平均638歲;患病時間3個月~8年。其中勞累型心絞痛21例,變異型心絞痛10例,惡化型心絞痛7例,梗塞后心絞痛4例,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14例,肺心病9例。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49~74歲,平均627歲;發病時間5個月~9年。其中勞累型心絞痛23例,變異型心絞痛8例,惡化型心絞痛6例,梗塞后心絞痛4例,合并高血壓20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癥12例,肺心病1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心絞痛危險程度分級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常規治療,硝酸脂類藥物(異舒吉10mg)靜滴,口服倍他樂克、腸溶阿司匹林及調脂等治療。治療組加用舒血寧注射液20ml入5% GS 250ml及通心絡膠囊3粒/次,3次/日口服。對照組給生脈注射液20ml入5% GS 250ml靜滴1次/日,療程均為14天。
觀察項目:每日常規查房,詳細詢問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用藥中不良反應等,第1周每日描記12導聯靜息心電圖1次,以后隔日1次心電圖描記。治療前后檢測血脂、肝功、腎功及三大常規。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1979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心絞痛完全消失或減少,發作次數超過治療前總數90%以上者;②有效:發作次數減少50%~89%;③無效:疼痛發作次數無減少或減少次數小于治療前50%;④加重:疼痛發作次數增多,程度加重或出現急性冠脈綜合癥。
心電圖:①顯效:靜息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②有效:S-T段降低,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恢復正常,主導聯T波變淺或平坦改為直立;③無效:心電圖基本無變化;④惡化: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mv以上,主導聯T波倒置加深(達25%)。顯效+有效=總有效率。
結果
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用藥后心絞痛癥狀顯著改善,顯效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854,P<001,差異有極顯著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713(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見表2。
血脂變化:兩組治療前后測定結果顯示:治療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調節血脂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t檢驗,P<001,差異有極顯著意義。見表3。
不良反應:治療組治療期間有2例舒血寧過敏反應,1例出現口唇及眼瞼浮腫,另1例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經及時停藥及抗過敏治療,癥狀在05~1小時后消失。對照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致冠狀動脈供血與心肌需求不平衡而引起心肌損害。脂質代謝異常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近年來多數學者支持“內皮損傷反應學說”[1]。不穩定型動脈硬化斑塊,纖維帽較厚,脂質池較大易破裂,常導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1]。發生不穩定型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舒血寧是銀杏葉提取物,主要成分是黃酮醇苷、銀杏內酯,有研究表明,黃酮擴張冠狀動脈,減少心肌耗氧,銀杏內酯具有很強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受體阻斷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防止微血栓形成。還是一種較強的自由基清除劑[2]。并可使全血粘度和血脂明顯改善,是一種較好的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藥物[3]。
通心絡膠囊主要成分為人參、水蛭、全蝎、土鱉蟲、蜈蚣等,人參為補氣之本,能顯著減少心肌再灌注損傷,促進PGT合成,抑制TX2生成,并有擴張冠脈,緩解冠脈痙攣,減少心肌耗氧、抗凝等作用[4]。另有臨床研究表明,通心絡具有保護血管內皮,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時改善缺血性ST段下移,降低心臟負荷[5]。長期應用可顯著降低冠心病伴高血脂患者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6]本組資料中表2結果亦證明了這點。
硝酸酯類藥物是臨床治療心絞痛的主要藥物,長期應用容易產生耐受性,且易出現頭痛、頭脹、面色潮紅等不良反應,少數病人因不能耐受而被迫停用。通心絡膠囊聯合舒血寧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無此類反應,且可明顯提高血漿高密度脂蛋白,并有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擴冠、改善心肌缺血作用,可有效緩解心絞痛,防止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此方法更適用于社區老年人家庭病房,應用安全,不易發生硝酸脂類藥物體位性低血壓、休克等不良反應,尤其適用于不能耐受硝酸脂類藥物的患者,臨床應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高復峰,紀琳琳,等.舒血寧改善冠狀動脈血供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導報,2009,10(6):2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