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常見的臨床癥狀,病因及臨床表現多樣,需臨床醫師對患者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提高診斷正確率,對收治的96例發熱待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對提高對發熱待查的診療水平有所幫助。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發熱待查患者96例,均符合不明原因發熱診斷標準:發熱持續≥2周,T≥383℃,住院1周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常規檢查仍未確診[1,2]。其中男42例,女54例,男女比例078∶1;年齡16~85歲,平均451歲。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
結果
年齡、性別分析:感染性發熱、腫瘤的男女比例接近,而結締組織病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平均年齡以腫瘤類最高(51±12歲)。
表1年齡、性別與疾病關系分析
性別比例(男/女)平均年齡感染性疾病27:2945±10腫瘤4:551±12結締組織病5:1640±11其他疾病6:448±9
本組FUO病因分為4大類:感染性、腫瘤類、結締組織病、其他疾病。感染性疾病中細菌和結核菌感染41例,其后依次為病毒、真菌感染。以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最為常見。結締組織病22例,以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成人斯蒂爾病最為常見。腫瘤性疾病9例,以血液系統腫瘤、肺部及消化道腫瘤為常見。其他疾病10例,其中2例藥物熱均系使用多種抗生素(青霉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喹諾酮類)后引起,停藥后1周內體溫正常。有6例未能明確診斷。
討論
發熱待查是內科常見的臨床癥狀,臨床表現差別大,缺乏典型的癥狀和體征,且涉及多系統,病因多樣,主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腫瘤類疾患及結締組織病。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及相關檢查,大部分發熱待查患者可明確診斷。本組96例發熱待查患者中,86例明確診斷,確診率8958%,與國內其他相關報道相似[3]。
感染性疾病是發熱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感染性疾病5833%,以肺部細菌感染最多見(1563%),其次為結核病(1146%)、泌尿系感染。值得一提的是,我院處于內蒙古地區,感染性疾病中,布氏桿菌病占有較高比率714%(4/55),且臨床表現多樣,有時不易于風濕免疫病及血液系統疾病等相鑒別,特別對于生活在農村及牧區發熱患者,要著重詢問相關病史及完善相關檢查,有利于早期診斷。
隨著對風濕免疫病的認識水平的不斷進步,近年來發現結締組織病已成為發熱患者第2位病因,以青壯年為主要發病人群。本研究發現以系統性紅斑狼瘡及血管炎為多見。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炎以老年患者發病率高,這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成人斯蒂爾病等有差異,詳細詢問病史及肺CT、腎活檢檢查有利于早期診斷。本研究中成人斯蒂爾病占結締組織病的909%(2/22),該病發病機制不清楚,診斷困難,血清免疫學指標常陰性,以青年女性最為常見,排除淋巴瘤、巨細胞病毒感染等其他引起發熱疾病后方可確診。
腫瘤性發熱也是發熱待查的重要病因。從本組資料來看,占發熱待查的938%,平均年齡以腫瘤類最高(51±12歲)。隨醫學影像學、內鏡技術等不斷進步,對診斷有明顯占位腫瘤性疾病提供有利幫助。對于多次檢查未見占位性病變的發熱患者,且病情進展較快,要警惕血液系統腫瘤如淋巴瘤,本研究中,淋巴瘤2222%(2/9),主要通過骨髓穿刺和淋巴結活檢常可明確診斷。
本研究的經驗是當多種檢查未能證實發熱原因,各種藥物特別是抗感染藥物治療無效時,結合多種抗生素使用病史可考慮藥物熱的可能。
綜上所述,對發熱待查患者從常見病、多發病入手,要注意觀察病情演變過程,通過有利的實驗室檢查,結合性別、年齡、生活區域、職業、認真分析,大部分病例均可明確診斷。
參考文獻
1劉約翰.臨床癥狀鑒別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36-151.
2盛瑞媛.全國發熱性疾病學術研究會紀要[J].中華內科雜志,1999,38(5):784-785.
3孫美艷.發熱待查378例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1,43(2):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