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患者在確診后、治療中往往發生明顯的心理反應,其中以焦慮、抑郁表現突出,住院患者的發生率高達25%~726%[1,2],臨床研究證明,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的不良情緒有較大作用[3]。通過對住院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采用zung評定抑郁量表(SDS)和評定焦慮量表(SAS)進行評定,以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2月收治惡性腫瘤化療患者156例,均符合入組條件,采用信封法隨機分為心理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各78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病種分布、臨床分期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入組條件:①經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惡性腫瘤患者;②年齡18~75歲;③Karnofsky評分≥70分;④具有小學或小學以上文化程度;⑤即往無精神病史,無認知功能障礙;⑥預期存活半年以上;⑦正規接受化療>4個周期;⑧簽署知情同意書。
量表評定:采用zung評定抑郁量表(SDS)和評定焦慮量表(SAS)進行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定[4],有經心理科醫師培訓合格的兩名主管護師作為評定員進行調查。所有量表采用統一指導語,先向患者做全面解釋,取得患者同意后,然后讓患者填寫,要求10分鐘內完成,分別于心理護理干預前(化療前)和4次化療后兩周進行問卷調查。一般來說,SAS標準分低于50分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是中度焦慮,>70分重度焦慮。SDS總分低于50分正常;50~60分輕度,61~70中度,70以上重度抑郁。
心理護理干預:對照組在化療前后只給予化療和疾病基礎護理;干預組在接受上述護理外,在化療前及化療過程中接受心理護理干預措施:①入院評估:在患者首次入院時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家庭成員及經濟情況、患者對病情的知曉度、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情況等。②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病區、醫院基本情況、一般工作流程、入、出院程序等;講解有關病情的信息,如診斷、治療方案、日程安排、如何配合治療、治療前后注意事項、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與防治方法;向患者介紹治療療效較好的病例,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及依從性;加強對患者家屬腫瘤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家屬的積極作用,建立持續的情感支持,消除患者的孤獨感;針對情感支持較低的家庭,護理人員在向患者做好工作的同時,要及時向家屬介紹患者的心理狀況,讓家屬理解患者的表現,教會家屬心理支持的技巧及患者出現負性情緒是的應對方法,使患者感受到在社會及家庭中被理解、尊重和關懷,安心接受治療,建立早日康復的信心。③分散和轉移患者注意力:根據患者愛好指導患者聽音樂、下棋、看電視、讀書報、談話聊天,分散和轉移患者對自身疾病和化療毒副反應的注意力,改變不良情緒。④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每天與患者交談,讓患者充分提問,耐心給與合理解答。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采用意念引導、放松肌肉訓練和組成互助等方法,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自身價值、糾正錯誤觀念調整生活目標。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樣本率采用X2檢驗,評分結果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照組化療前后焦慮和抑郁情緒的變化:對照組患者在化療后隨著病程的延長和化療毒性作用的蓄積,其焦慮和抑郁狀況較化療前加重,隨著化療周期的增加,焦慮和抑郁程度逐漸明顯遞增。見表2。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焦慮和抑郁情緒的變化:對照組與干預組在化療前(心理護理干預前)SAS和SDS評分統計學比較無差異性(P>005)。干預組在第1次化療后SAS和SDS評分略有下降,從第2周期開始逐漸升高。對照組化療開始后SAS和SDS評分即開始增高,且隨著化療周期的增加SAS和SDS評分增加更明顯?;熀?,干預組與對照組SAS和SDS評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3、4。
討論
惡性腫瘤患者中焦慮和抑郁癥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5],且發生存在著高度相關性。心理因素可通過改變機體免疫系統的活動來影響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而心理困擾可以增加癌癥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的病死率[6,7]。心理護理是護理人員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在護理過程中通過人際交往,以行動來影響和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康復的方法和手段。
本文觀察發現,對照組與干預組在化療前(心理護理干預前)SAS和SDS評分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組在第1次化療后SAS和SDS評分略有下降,從第2周期開始逐漸升高;對照組化療開始后SAS和SDS評分即開始增高,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及化療周期的增加SAS和SDS評分增加更明顯;化療后,干預組與對照組SAS和SDS評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文獻報道結果相識[8]。這說明,惡性腫瘤患者確診后、治療前,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隨著病程的延長,化療的延續,致經濟花費增加,化療藥物的毒性累積致使不良反應增加,從而使得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下降、機體痛苦增加,心理承受力下降,導致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加重;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后,一般首次化療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患者無特殊不良反應,故第1次化療后,干預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有所減輕,但隨著化療的繼續,不良反應逐漸顯現并加重,導致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加重;在治療過程中,干預組焦慮、抑郁的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心理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發生程度,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之,惡性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癥狀,心理護理干預可使化療患者的SAS和SDS評分較非心理干預患者明顯下降,從而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發生的程度,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Zabora J,Brintzenhofe SK,Curbow B,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Psychological,2001,10(1):19-28.
2李君,李映蘭,謝詠湘.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焦慮狀態臨床調查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09,11(7):1003-1005.
3韓俊林,鄭連雪,王清馨.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住院癌癥患者情緒狀況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5):1354-1355.
4張里義.臨床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355.
5Zabrora J,Brintzenhofeszoc K,Curbow B,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Psycho-Oncology,2001,10:19-28.
6Tones LW,Coumeya KS,Vallance AJK,et al.Understanding the detenminant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multiple myeloma cancer survivors: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Cancer Nurs,2006,29(3):167-168.
7Hamer M,Chida Y,Molloy GJ.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ancer mortality.J Psychosom Res,2009,66(3):255-258.
8吳美華,陳小紅,劉愛琴,等.護理心理干預改善癌癥化療患者心理狀況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7,14(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