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組織的黏膜炎性病變,嚴重者可合并食管潰瘍或狹窄甚至癌變。臨床上多表現為胸骨后灼熱、疼痛、泛酸、惡心嘔吐等癥狀[1]。近年來,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取得良好效果?,F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泛酸,或伴吞咽梗阻感、胸骨后燒灼樣不適,均經電子胃鏡食道檢查,符合符合《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的診斷標準[1]。56例中男25例,女31例;年齡21~69歲,平均415歲;病程1個月~12年。5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8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方法:對照組采用蘭索拉唑30mg,2次/日,早晚空腹服用。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辨證施治。其辨證分型為:①胃陰不足型:患者主要表現為咽喉有異物感,吞咽疼痛,胸骨后灼熱痛,小便短赤,大便干,口干,脈沉細或細數。舌質紅而干、苔少。治療原則為養陰和胃,清熱解毒。方藥應用葉氏養胃湯合麥門冬湯加減。方藥組成:太子參20g,金銀花15g,沙參15g,天花粉15g,知母15g,石斧15g,生地15g,玉竹15g,麥冬15g,半夏9g。②脾胃虛寒型:患者主要表現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泛吐清水,食后胃脘脹滿,胸骨后悶痛,大便溏瀉,舌淡體胖有齒痕,脈細弱。治療原則為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方從黃芪建中湯、附子理中丸加減。方藥組成:黨參30g,炙黃芪30g,瓦楞子20g,白術10g,附子10g,桂枝9g,木香6g,砂仁6g,炙甘草6g,吳茱萸5g,干姜5g。③邪熱壅滯型:由于食用了不衛生的食物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口干,泛酸,胸膈煩熱,胸骨后燒灼樣疼,脈數,舌質紅,苔黃。治療原則為清熱祛邪、導滯和胃。方藥應用瀉心湯合左金丸內加味。方藥組成:蒲公英15g,茯苓15g,白術12g,姜半夏10g,枳實9g,黃芩6g,黃連6g,大黃6g,吳茱萸3g。辨證加減:若腹脹者,可加佛手10g,枳殼10g。若口干舌燥,舌紅苔少,可加生地10g,麥冬10g,沙參20g。④肝胃郁熱型:患者主要表現為心煩,胸骨后灼痛,咽有異物感,口苦,大便秘結,苔黃舌紅,脈弦數。治療原則為疏肝清熱、和胃降逆。方藥為化肝煎合旋覆代赭湯化裁。方藥組成:代赭石30g,烏賊骨20g,茯苓15g,蒲公英15g,牡丹皮15g,旋覆花15g,黃芩10g,大黃9g,枳實9g,柴胡9g,梔子9g,青皮6g。以上各藥均水煎,連續治療8周為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胃鏡檢查,食道黏膜為0級;②顯效:癥狀、體征緩解,胃鏡檢查,食道黏膜由Ⅱ級和Ⅲ級轉為Ⅰ級,病理改變由重度和中度轉為輕度;③有效:癥狀體征部分緩解,胃鏡檢查,食道黏膜由Ⅲ級轉為Ⅱ級,病理改變由重度轉為中度;④無效:癥狀體征不變和加重,胃鏡檢查食道黏膜及病理無改變或者加重。
結果
兩組治療8周后臨床癥狀變化:兩組癥狀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過治療8周后,治療組燒心、泛酸、胸骨后疼痛等癥狀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臨床療效: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對照組為82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討論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與小腸的內容物反流進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損害,是上消化道運動障礙性疾病。中醫無食管炎的病名,可以根據其臨床表現而將其歸屬于“吞酸”“吐酸”“胸痹”“噎食”“噎膈”,甚至“吐血”等范疇。中醫認為食管屬于胃的范疇,食管是胃腑受納水谷之關,胃腑是食管吞咽食糜存留之處,兩者互相連接,彼此影響,不可分割。中醫認為脾主升,司受納,脾氣健升,胃氣和降,此屬生理之常。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此屬病理之變。由此可見,食管疾病之病位在食管,而病機在脾胃。本組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辨證施治,結合西醫治療,達到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達964%,高于對照組(821%),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胃食管反流病治療共識意見(2007,西安)[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10):689.
2劉德遠,徐桂芳.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進展[J].西藏科技,2005(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