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0AK)是一種中老年常見,多發關節疾病,屬于中醫學“骨痹”“筋傷”“勞損”的范圍。主要病變為關節軟骨進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功能,降低生活質量,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膝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X線提示膝關節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近年來患者采用中藥內服外用配合溫針灸治療OAK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45~75歲,病程0.5~1年30例,1~3年10例,3~10年20例。單側發病32例,雙側發病28例,比例均符合總后勤衛生部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常見于年齡較大和關節部有創傷史者,或有靜力失調、骨營養改變以及有體態、職業等因素存在。發病緩慢,無全身癥狀。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活動時有摩擦響聲,可有關節腔積液和畸形。X線攝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硬化,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開成骨刺,關節端松質骨囊性變等改變,關節內可有游離體。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統疾病的患者;年齡40~75歲之間。
治療方法:①中藥口服方劑:熟地20g,牛膝30g,川芎15g,赤芍20g,三七10g,山藥15g,澤瀉20g,丹參20g,續斷25g,補骨脂25g。水煎服,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②中藥外用方:生川烏、草烏各15g,獨活15g,桑寄生20g,絡石藤15g,杜仲25g,紅花20g,當歸15g。以上藥磨粗沫,置鋁鍋內加水以煮沸不溢出鍋外為度,煮沸約30分鐘,將鋁鍋置于可方便將膝關節置其上之地,用水蒸氣薰蒸雙膝,同時用兩條純棉線毛巾,蘸取藥液熱敷雙膝,以能面授為度。每次薰洗墊敷約30分鐘(藥液溫度不足可加溫),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③溫針灸:選穴取患側血海、梁丘、內外膝眼穴,足三里、陽陵泉?;颊呷∽?,患側膝關節屈曲90°角,血海、梁丘重直進針、深1.5寸,內外膝眼穴用3寸毫針向膝關節腔內刺入,足三里、陽陵泉用3寸毫針刺入,上穴均用捻轉平補平瀉,并以關節腔內出現酸脹感及針感向下傳至足部為佳。針后將棗核大小的艾絨裹于各針柄尾部并捏緊、點燃艾絨,燃盡后針柄冷卻后行針,更換一壯,共3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畸形矯正,功能基本恢復;②好轉:疼痛等癥狀減輕,畸形基本矯正,關節功能稍有改善;③無效:癥狀無改善,并關節功能無改善。
結果
本組60例患者中顯效48例(80%),好轉6例(10%),無效6例(10%),總有效率為90%。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AK)是中老年常見病,中醫學認為其多由肝腎氣血虧虛,復加勞損及外感風寒濕邪所致,其病理變化為肝腎氣血虧虛則筋骨失其所養,氣血瘀滯,復因虛而致外邪侵作,寒濕阻絡致經絡不通則痛、腫?,F代醫學則認為此病為退行性病變,與因軟組織的慢性勞損有密切關系,其病理變化較為復雜,不僅表現為關節軟骨的退變,而且表現為膝關節肌腱、韌帶、關節囊等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廣泛退變。膝關節作為人體最大、最復雜同時也是使用最頻繁的關節,其周圍軟組織發揮著約束骨骼、展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的重要生理功能。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根據其病理變化,故治療宜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祛風除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止痛為原則。中藥口服方劑中諸藥合用具有補益肝腎,活血行氣止痛通絡等作用,同時能夠調節機體代謝,刺激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增加骨礦含量,使整體骨量和骨的質量得以恢復。外用藥具有溫經通絡止痛祛風散寒燥濕之功能,其墊敷能夠緩解局部的軟組織痙攣而改善其血液循環狀況,從而阻斷其疼痛-痙攣-致痛,物質釋放-疼痛等惡性循環。
溫針灸針刺血海、梁秋、陽陵泉、膝眼具有通經活絡止痛之效,足三里補益后天,使身體強壯而不受外邪侵襲,艾灸運用其溫通之功,而起散寒理氣,通經活絡,消瘀散結,拔毒瀉墊之作用。上述方法聯合運用,具有療效顯著,見效快,簡單經濟之好處,故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總后勤衛生部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400.
素、心得安等,或者辨證選用中成藥歸脾湯、朱砂安神丸、黃連阿膠湯、交泰丸等。
預后及注意事項
一旦患者被確診為心臟神經官能癥,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心臟神經官能癥的預后是良好的,它既不會影響患者的壽命,又不會增加患者患其他疾病的機會。
⑵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多不宜住院治療(視具體病情而定),可在家或門診治療,因為住院反而容易使患者的病情惡化。
⑶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常用的藥物有谷維素、安定、復合維生素等。
⑷患者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因為靜養反而對疾病的康復不利。具體的運動方式和持續時間可視患者的年齡、體力和病情輕重而定,一般以輕柔的太極拳、氣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