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神經官能癥是神經官能癥的一種特殊類型,臨床以心血管系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可兼有神經官能癥的其他癥狀。
發病特點
心臟神經官能多見20~30歲的青年人,尤以女性較多。出現心血管系統的癥狀多種多樣,時輕時重但多不嚴重,一般無器質性心臟病證據,但可與器質性心臟病同時存在或在后者的基礎上發生。病史應詳細詢問有無焦慮、情緒激動、精神創傷或過度勞累等誘因,是否曾被診斷為“心臟病”,心慌、氣短或心前區不適等感覺與活動、勞累和心情的相關關系,睡眠狀況如何。既往的心臟檢查結果、用藥史及療效有助于診斷。
胸痛特點:疼痛部位常發生在左側乳房下方,而不是在胸骨后;以刺痛為多見,持續時間往往又很長,可達數小時以至數天,纏綿不斷;胸痛多出現于過度勞累之后,而不是勞動的當時;做輕度活動或將注意力集中于工作時比安靜狀態下反而要舒適;有時用手按壓疼痛部位或做深嘆息性呼吸,也會使疼痛減輕;口含硝酸甘油,常無濟于事;平素多伴有氣短、頭暈、易出汗、失眠、疲倦、手腳發涼、喜做長出氣、情緒易波動等,雖然健康并不受明顯影響,但是很多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患者由于癥狀繁多,非常痛苦,壓力增大,影響正常工作和學習。
病因癥狀
其發生與長期壓力大、精神緊張、熬夜、生活不規律、過度勞累、睡眠不佳、生氣著急等有一定關系。由于焦慮、緊張、情緒激動、精神創傷等因素的作用,中樞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生障礙,受植物神經調節的心血管系統也隨著發生紊亂,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張力過高的癥狀。此外,過度勞累,體力活動過少,循環系統缺乏適當鍛煉,以致稍有活動或少許勞累即不能適應,因而產生過度的心血管反應而致本病。癥狀主要表現為心慌、胸悶、心前區痛、呼吸不暢、喜歡長出氣,全身乏力,有時伴有易激動、失眠、多汗、顫抖、頭暈、腰腿酸痛等一系列神經癥癥狀。由于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常以自覺心跳為主訴,或感覺心前區搏動或不適,或常感心跳加快,不能自主,但摸脈搏一般心跳不超過100次/分,也很少伴有明顯的早搏等心律失常情況。其心前區痛常局限于一點,或呈游走性,常為刺痛、跳痛,持續時間幾秒鐘,也可為隱痛,持續數小時、大半天甚至幾天,其發生沒有明顯誘因,可以在緊張、勞累或激動后出現,也可以在安靜時發生。
體檢發現
常無特殊發現。多呈焦慮狀態或緊張表情,血壓可正常或輕度升高。心臟聽診時可有心率增快、心音增強,可伴有心前區Ⅰ~Ⅱ級柔和的收縮期雜音,偶有早搏出現。
輔助檢查
心電圖常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部分病人出現ST段壓低或水平性下移,T波低平、雙相或倒置,多在Ⅱ、Ⅲ、aVF或V4~6導聯出現,并經常發生變化,心得安試驗陽性。部分病人運動試驗陽性,但進行心得安運動試驗時ST段和T波恢復正常。心臟超聲檢查可排除心臟、大血管和瓣膜的結構異常。
鑒別診斷
心臟神經官能癥診斷需在排除心臟器質性病變,診斷時宜慎重。應排除內分泌性疾病的基礎上做出,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及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肌病或病毒性心肌炎等。冠心病患者的胸部不適常與活動或體力勞動有關,心得安試驗陰性,運動試驗陽性;心肌病患者心臟超聲檢查有陽性發現;病毒性心肌炎多有上感病史,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升高可供鑒別。
中醫藥治療
本病西醫沒有特異治療方法,常給予谷維素、維生素B1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效果不太理想,而病情反復發作進一步加重病人思想負擔,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疾病日久不愈。
中醫中藥對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特色療法非常全面,主要有意療、針灸療法、藥物療法等。
意療包括有:中醫情志療法、中醫修身養性療法、中醫情境療法、中醫激情療法、中醫行為療法、中醫導引吐納療法等。
針灸療法:針灸具有通經脈,調氣血,改善心身功能狀態,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調和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之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內關、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后溪、豐隆、風池、百匯、心俞、神門、太沖等。
中藥療法:病因多為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氣滯血瘀,心脈閉阻所致。辨證一般分4型:①心虛膽怯:除主癥外伴有煩躁易怒,善驚易恐,寐少多夢,坐臥不安,脈虛弦。治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絡,養心安神。方用逍遙散、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②心血不足:除主要癥狀外同時伴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倦怠乏力,寐差,動則心悸加重,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治以健脾補血,養心安神,化瘀通絡。方以歸脾湯、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③陰虛火旺:心悸、胸悶、氣短兼見頭暈目眩,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口燥咽干,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治以滋陰降火、養心安神,化瘀通絡。方以天王補心丹、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④血瘀痰阻:心悸兼見頭暈目眩,寐差,胸痛胸悶較甚,或見胸中隱痛,呼吸不暢,痰黏不易咳出,脈弦細澀。治以活血化瘀,行氣化痰,養心通絡。方以失笑散、瓜蔞薤白半夏湯、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
預防措施
注意消除誘因,如憂慮、緊張、煩惱;糾正失眠;保證一般意義上正常人規律的生活;避免過度勞累和環境嘈雜不良因素的影響,可采取下列措施預防:①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打太極拳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②生活有規律,合理安排生活,盡量做到勞逸結合;③避免過度緊張,不宜從事持續時間過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④嚴重失眠者可選用安定、利眠寧、健腦合劑、谷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