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據文獻報道,DPN在老年人發病率高達98%以上[1]。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或感覺異常,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神經病變,延緩病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治療目前缺乏特異性,常用的治療方法往往療效不理想因此積極尋求新的治療方法十分必要。應用前列地爾、甲鈷胺配合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20例,男85例,女35例,年齡35~75歲,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在糖尿病分型、患病時間、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時間、自覺癥狀、臨床用藥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義,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WHO診斷標準[2]:有間歇性跛行、麻木、疼痛和冷沉重之一癥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四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45m/秒,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40m/秒。
排除標準:①糖尿病伴有其他嚴重疾病如中風、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等;②有其他嚴重糖尿病并發癥,如增殖性視網膜炎、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波動消失;③慢性酒精中毒、骨質增生、金屬中毒、藥源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害;④妊娠、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
治療方法:①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口服降糖藥物、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范圍,給予前列地爾10μg溶于生理鹽水100ml靜滴,1次/日,甲鈷胺注射液1.0mg靜脈注射,1次/日,療程2周。②治療組:加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雞血藤各30g,桂枝、白芍、知母、川芎各10g,忍冬藤20g,蜈蚣3條,生姜5片,大棗3枚,水煎服日1劑,療程2周。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深淺感覺及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臨床癥狀及深淺感覺、腱反射有所改善;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深淺感覺、腱反射無改善。
統計學處理:統計處理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P<005)。
討論
臨床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最常累及的有股神經、坐骨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腓腸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等。早期癥狀以感覺障礙為主,但電生理檢查往往呈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均有累及。臨床呈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癥狀較上肢多見。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但普遍認為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代謝紊亂、血管障礙及神經因子分泌減少等等。與神經病變發生關系較為密切的是微血管病變。血管病變是引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一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的機體組織血流量增加和高灌注狀態,使大分子蛋白經微血管外流,沉積于血管壁,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微血管透明變性、增生,管壁內脂肪及糖蛋白沉積,管腔狹窄,導致微循環障礙,缺血、缺氧,神經失去營養。前列地爾是一種強效的末梢血管擴張藥物[3],在體內吞噬細胞的作用下,與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上與相應的受體而發揮作用,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其可改善肌醇代謝,增加Na+-K+-ATP酶的活性,調節腺苷酸環化酶和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促使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的濃度增加,激活依賴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的一系列蛋白激酶,使血管擴張,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灌注,改善神經的營養,從而促進神經的修復。甲鈷胺為維生素B12在體內的活性代謝產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甲基轉化反應促進核酸、蛋白質、脂質代謝而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以及神經髓鞘的合成,從而修復受損傷的周圍神經。
糖尿病神經病變古代文獻無此病記載,臨床表現應屬中醫“痹證”、“血痹”、“不仁”等范疇。其病機多為因消渴日久,耗氣傷陰,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陰虛營血滯澀,且久病入絡,痰瘀互結,影響血脈運行,導致精氣不能榮養四肢,故可見肢體麻木、疼痛、酸軟無力等癥狀。因此糖尿病神經病變為氣陰兩虛、痰瘀阻絡、本虛標實之證。本研究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陰陽具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本方具有振奮陽氣,溫通血脈,調和營衛的作用。方中黃芪大補元氣,桂枝與白芍、生姜大棗、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共濟調和營衛,溫通血脈,雞血藤、忍冬藤、蜈蚣化瘀通絡,搜逐血絡中敗血凝痰,知母養陰清熱,全方共奏益氣溫陽,調和營衛,活血化瘀之功,從治療結果看,應用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藥物的同時,辨證準確,合理配伍中藥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自覺癥狀、體征的改善有較好作用,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史軼繁.協和醫院內分泌和代謝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357-1358.
2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4:12-23.
3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