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CHF)是各種心臟病的終末階段,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威脅著患者生命。常規治療以利尿劑、洋地黃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藥物為主。近年來,心肌能量代謝異常在慢性心力衰竭發展中的作用以及通過改善心肌能量代謝這一途徑治療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已經日益受到關注。曲美他嗪是一種獨特的調節心肌能量代謝產生途徑的藥物,它能夠優化心肌能量代謝,抑制脂肪酸β氧化,促進葡萄糖氧化,提高氧的利用率,提高心肌的機械效率。本研究旨在觀察和探討曲美他嗪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資料與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7月收治CHF患者58例,符合第7版《內科學》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依據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經超聲心動圖證實左室射血分數(LVEF)≤45%。排除洋地黃制劑禁忌者;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及其他嚴重心律失常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貧血、糖尿病者;嚴重肺、肝、腎功能障礙者;嚴重電解質紊亂者;低血壓(≤90/60mmHg)、休克者;合并支氣管哮喘及反復發作的阻塞性肺部疾病者。按入選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曲美他嗪治療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齡46~79歲,平均6283±920歲;NYHA Ⅲ級20例,Ⅳ級9例;冠心病1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8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4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常規治療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齡44~78歲,平均6297±953歲;NYHA Ⅲ級21例,Ⅳ級8例;冠心病1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2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3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因、病程等基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常規治療組: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洋地黃、硝酸酯等常規治療。曲美他嗪治療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日。兩組療程均3個月。
觀察方法:①用藥期間監測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等,必要時調整劑量。②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行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對其進行觀測:測量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容積指數(LVESVI)和左室舒張末容積指數(LVEDVI)。③統一觀察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臨床癥狀改變,對比其改善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治療后心功能改善≥2級;②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③無效:治療后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數據經統計學處理,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本研究的5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研究,所有患者服藥均有較好的依從性。
兩組心功能改善比較。
兩組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比較。
不良反應:曲美他嗪組治療過程中未出現不良反應;治療前后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變化。
討論
根據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認為心力衰竭是能量不足和基因表達異常所致[1]。正常心肌的能量來源主要是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氧化代謝。國外報道也已初步闡明了心肌能量代謝與心功能之間的關系,DeJong等曾提出當心肌ATP含量降低一半時其心功能將降低50%以下。改善心肌功能障礙而不增加氧需求量的治療是心力衰竭治療的一個新途徑。心肌收縮功能的改變直接與衰竭的心臟的能量代謝有關[2,3]。曲美他嗪是哌嗪類衍生物,是新一類的代謝性藥物,大量研究表明[4~6],曲美他嗪可通過抑制3-酮酰基硫解酶的活性以及抑制β氧化作用的途徑,將心肌的能量代謝途徑由脂肪酸向葡萄糖轉移,增加葡萄糖的有氧代謝,從而減少耗氧,優化心肌的能量代謝。使心力衰竭后處于相對缺血缺氧狀態的頓抑心肌和冬眠心肌細胞得到恢復,從而在整體上改善心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曲美他嗪,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功能。本研究表明,曲美他嗪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