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在肛門術后放置排氣管的方法,在減輕術后疼痛、防治肛緣水腫、尿潴留及直觀觀察術后出血等方面,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110例,均符合診斷和納入標準的肛腸疾病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抽取55例作為治療組(即術后肛內放置排氣管),55例作為對照組(即術后不放置排氣管);其中治療組內痔9例,混合痔19例,肛瘺11例,肛裂9例,肛周膿腫5例,肛竇炎2例;對照組內痔10例,混合痔20例,肛瘺8例,肛裂9例,肛周膿腫4例,肛竇炎4例。
診斷標準:兩組均符合國家中醫管理局實施的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標準[1]。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的肛腸病手術后患者;②常規術前(如血常規、肝腎功能等),無手術禁忌證;③采用局麻或腰麻手術,無縫合的開放性肛門手術傷口。
治療方法:排氣管的制備:取一次性輸液器,剪切成10cm長的導管,中間間隔1~2cm再剪成2~3mm小孔,消毒后備用;治療組:肛門手術操作結束后,手術創面涂以碘伏,將排氣管放入肛門深度約4~6cm,管外用止血紗布和凡士林油紗包裹填壓肛管的手術創面,將排氣管的外露部分放置在肛門后則,再將排氣管接上注射器回抽檢查是否通暢,最后敷料穿孔覆蓋排氣管,膠布固定,24小時后換藥時取出或大便時排出。對照組:肛門手術操作結束后,手術創面涂以碘伏,按常規用止血紗布及凡士林油紗填壓肛管手術創面,敷料覆蓋,膠布固定。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均治愈出院,手術創面平均愈合天數,治療組138±05天,對照組141±05天,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組見2例術后活動性出血,通過排氣管流出,術后及時發現,對照組3例術后活動性出血,染紅外蓋敷料,術后約2小時發現;兩組間的術后疼痛程度、肛緣水腫及尿潴留方面差異均存在顯著性(P<005)。見表1、2。
表2兩組術后肛緣水腫及尿潴留等并發癥比較
組別n肛緣水腫尿潴留治療組554*5*對照組551513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討論
生活中有“十人九痔”之說,即表明痔是常見病,多發病,“痔”在中醫學范圍很廣,如有“裂痔、痔漏”之稱,即包含了現代醫學中的肛腸常見疾病,如痔、肛瘺、肛裂、肛周膿腫及肛竇炎等[2],肛腸病在治療上目前手術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3]。因肛門周圍特殊的解剖生理特點,肛門手術較易出現疼痛、出血、小便困難及肛緣水腫等并發癥。采取措施減少及有效防治這些術后并發癥,是肛腸病手術后必須面對的課題。
為了防治術后肛門出血,肛門術后常規用凡士林油紗及紗塊填壓肛管創面,雖然此填壓方法對防治術后出血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油紗等敷料填塞壓迫,致肛門排氣不通,引起肛門內括約肌痙攣性收縮,而出現手術創面疼痛加劇,下腹部脹滿疼痛,小便不暢,尿潴留及肛緣水腫等并發癥。為解決上述問題,在肛門創面填壓敷料的同時,通過在肛門術后放置排氣管,這樣雖然肛管被敷料填壓,但直腸腔內的氣體可通過排氣管排出體外,有效防治了肛門內括約肌痙攣性收縮,從而消除了下腹脹滿疼痛,有效地減輕肛門術后疼痛,減少了術后肛緣水腫及尿潴留,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31.
2胡伯虎.大腸肛門病學.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01:266-268.
3鄧澤潭,鄧萍萍,等.中藥外洗防治肛腸病術后并發癥.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