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及皰疹[1]。近幾年,手足口病病例明顯增多,危重患兒增多,癥狀加重,死亡率增加,2009年3月起加用喜炎平治療手足口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6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兒289例,其中178例患兒均出現發熱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根據是否應用喜炎平注射液分為兩組,A組為治療組102例,B組為對照組76例,見表1。
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利巴韋林(10mg/kg)、阿昔洛韋(15mg/kg)等抗病毒藥及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為在此基礎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3~5mg/kg,根據患兒的癥狀、體征及血常規、血培養等結果,如必要均加用抗生素及激素。
療效評定標準:明顯好轉標準為體溫降至正常,手、足、口腔部位的斑丘疹及皰疹完全消失,無口腔潰瘍形成。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方法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治療組患兒的病情明顯好轉平均時間5.4天,對照組患兒6.6天,兩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討論
2007年以來,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危重患兒增多,癥狀加重,尤其是高熱癥狀,死亡率也大幅增加,目前大多數發熱患兒均需住院觀察、治療。喜炎平注射液的成分為穿心蓮內酯磺化物,祖國醫學認為,穿心蓮為爵床科植物穿心蓮Andrograpis panniculata(Burm f)Nees的地上部分。味苦,性寒,歸肺、胃、大腸、小腸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頓咳勞嗽,瀉泄痢疾,癰腫瘡瘍[2]。
本研究結果顯示,喜炎平應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療,具有退熱、消腫作用,可明顯促進病情好轉,減輕患兒痛苦,減少住院天數,目前未發現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衛生部辦公廳.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2徐志勇.中國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3,9.
表1兩組年齡統計(例)
組別0~1歲1~2歲2~3歲3歲以上匯總治療組12363420102對照組1623211676匯總28595536178注:兩組在年齡、性別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2兩組療效統計
組別n值均值SSc2t檢驗值治療組1025.41.52.015.45對照組766.61.3注:t值5.45,P<0.01,差異有極顯著意義。成帶狀粟粒大小丘疹,修正診斷為帶狀皰疹,給予抗病毒。B族維生素,治療數日后腹痛消失。相繼在胸部、頭面出現丘疹、皰疹。經2周治療痊愈出院。
皮膚科常見的腹痛以腹部帶狀皰疹多見。其特點在早期無皰疹是多數表現腹痛為首發癥狀就醫。腹痛部位明確,呈帶狀,白細胞正常,腹部多無固定深壓痛。典型病例腹壁皮膚成簇排列成帶狀、粟粒大的小丘疹。可確定診斷。
討論
腹痛患者各科腹痛特點不同。外科、婦科性腹痛多見于急性腹痛。內科性腹痛多見于慢性腹痛。兒科性腹痛多有誘因或伴隨癥狀。少見的皮膚科性腹痛多見于腹壁帶狀皰疹,定位準確,一般1~2天后見腹壁皮膚有皰疹。腹痛患者一時難以確定診斷時隨診是很重要的。要再次詳細詢問現病史、既往史,根據腹痛特點、誘因、伴隨癥狀、年齡、全面的輔助檢查,綜合推理判斷是哪個系統急病,收住哪個科室,便于確診治療。分診的準確性決定了腹痛患者的診斷治療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避免診斷治療的延誤和轉科的情況發生。腹痛的表現形式多樣,同一種病在不同患者的表現各異,在疾病的不同階段,腹痛出現變化令人捉摸不定,引起腹痛的疾病常涉及內外婦科等多個專業,導致腹痛的病變過程永遠在運動和發展變化著,尤其對急性腹痛的處理要求有很強的時效性。腹痛的診斷分科治療是臨床中的一個難點,就20年臨床經驗與大家共勉。
參考文獻
1陳文彬.診斷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
2梁萬年.2008年全科醫學繼續醫學教育培訓教材.社區急救,2008,12:37-38.
3梅冰.急性腹痛早期診斷的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