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栓塞(VTE)是婦科手術后常見得并發癥之一,主要原因是血管壁損傷或患者在術后運動量減少,血液流速減慢改變所致。主要表現為腫脹和疼痛,以下肢靜脈栓塞為主,嚴重者導致肺栓塞。臨床上進行預防性護理對于靜脈血栓栓塞的治療及預后非常重要。本研究對婦科手術后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的患者進行護理,觀察其效果。現將其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08~2009年收治婦科術后靜脈血栓栓塞患者16例,年齡31~42歲,平均385歲;其中8例為術后1周發病,5例為術后2周發病,3例為術后3周以后發病;剖宮產術6例,子宮肌瘤4例,產后出血行子宮全切除術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例;發病部位表現在左下肢10例,右下肢6例;臨床癥狀表現為腫脹、疼痛、運動機能存在障礙。所有患者均經過多普勒超聲波檢查確診。
護理方法
體位護理: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臥床休息1周以上,在臥床時注意下肢體位要高于心臟,防止血液在下肢潴留,引發水腫和疼痛。在臥床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肢的固定,不可做劇烈的活動和按摩,防止血栓脫落后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對于病情較輕者可做適當的活動,有必要的情況下系上彈力繃帶,并注意避免長時間的站立[1]。
心理護理:出現靜脈栓塞的患者往往產生恐懼心理,由于對手術過程不了解,多認為是手術不順利造成的,加之腫脹和疼痛的癥狀表現,將不利于患者恢復。護理醫師應注意和患者的交流,向其解釋病情的緣故,引導和鼓勵患者克服恐懼的心理,使心情保持良好,積極配合護理的治療。
飲食注意:患者在治療期間注意禁止食用高脂肪、油膩性食物,適度加強飲水,食用高纖維等易消化和促消化食物。
注意患者病情的觀察:在護理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①觀察患者的表情,判斷疼痛程度;②觀察患肢的腫脹程度和皮膚顏色;③患者適度運動機能的恢復情況;④患者是否出現呼吸困難癥狀;⑤每天測定患肢的周徑,并做記錄[2]。
結果
16例患者經過2~7周的護理性治療,臨床癥狀消失,用多普勒超聲儀檢查均痊愈,未出現身體其他部位的栓塞和肺栓塞。平均治愈時間為32天。
討論
婦科術后發生靜脈栓塞的原因:靜脈血栓栓塞的病因較多,其主要機制是血液流速減慢、血管壁造成損傷以及血液凝固機能加強所致。分析原因為以下幾方面[3]:①患者在手術前禁食和飲水量較少,在手術過程中大量缺血缺水,在術后補液不及時或補液量較少導致患者血液黏稠,處于高凝狀態;②在手術過程中血管壁受到損傷或壁細胞脫落,局部凝血系統激活,凝血機能加強,形成血栓;③在輸血過程中,血液中的細胞碎片等進入體內,在血管中形成栓子,造成血栓;④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長時間的臥床休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性降低,長期瘀滯導致血栓;⑤對于宮產術患者,由于在妊娠期間雌激素分泌增加,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4],以及妊娠過程中子宮長期壓迫靜脈,血液循環受阻,引發血栓;⑥在術中和術后給予患者止血藥,是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栓。眾多血栓的引發因素是導致術后血栓栓塞發病率較高的原因,在行手術過程中加強注意,并在術后進行合理的治療能夠降低血液栓塞的發病率。
預防術后靜脈栓塞發生的措施:預防術后靜脈栓塞發生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方面:①對于伴有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對血栓的發病給予評估,并適當給予預防性藥物;②在手術過程中應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不必要的血管刺激;③術后積極進行補液,應慎用止血藥;④避免臥床時單側長時間壓迫,下肢及肌肉給予適度活動[5]。因此,在了解病因的前提下,在術中和術后治療過程中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靜脈栓塞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臨床當中婦科手術較多,眾多因素均能導致患者在術后發生靜脈血栓栓塞,對于嚴重的患者不給予及時的護理和治療還將導致肺栓塞的發生。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婦產科術后護理對于預防和治療靜脈栓塞具有較好的效果,采取及時和有效的護理措施,應用正確的護理方法,將有效解除和緩解靜脈栓塞,在臨床當中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玉蘭,邢佑紅,辛婕.產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病人的護理體會[J].現代護理,2007,4(9):71.
2李桂芝.剖宮產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栓塞的護理和預防現狀[J].哈爾濱醫藥,2008,28(2):75-76.
3黃佼,方小玲.婦產科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診斷和防治[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1,15(1):73-76.
4楊曦,雷素娟,聶利霞,等.經患肢足背靜脈注射尿激酶并踝部加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8):681-682.
5Tateo S,Mereu L,Salamano S,et al.Ovarian cancer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c risk[J].Gynecol Oncol,2005,99(1):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