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抑郁(PSD)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報道[1,2],PSD發生率140%~677%。許多腦卒中病人的抑郁沒有被及時識別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后。為此,分析我院40例住院腦卒中病人護理干預前后的抑郁變化,有助于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減輕腦卒中病人的抑郁。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5月收治腦卒中患者40例。入選標準:全部病例均經CT或MRI掃描證實,意識清楚,檢查合作,無明顯智能減退和失語,無陽性精神障礙個人史和家族史,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8~78歲;職業:干部24例、工人10例、農民6例;文化程度:小學5例、中學23例、大學12例;腦卒中性質:腦出血22例、腦梗死18例;配偶健在者30例、無配偶者10例。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評定方法:抑郁程度評定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測量病人的抑郁程度。該表由20個項目組成,每項癥狀按1~4級評分,分數越高,說明抑郁程度越重。評定標準:<50分為正常,50~59為輕度抑郁,60~69為中度抑郁,≥70為重度抑郁。兩組干預前和干預后采用SDS評定,有效應答率為100%。
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治療和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護理干預把交流、正向引導作為一個突破點重點進行。重視病人與病人的交流,病人與家屬的交流,病人與醫護人員的交流,緩解病人的抑郁。
具體護理干預措施:
⑴全面評估,掌握資料:腦卒中病人因生活自理能力及工作能力的喪失而感到抑郁、絕望,表現出情緒低落,缺乏主動性,日常生活過分依賴,對治療和訓練持懷疑態度,對生活絕望。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心理變化,準確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認真傾聽他們的心理感受,以了解病人生活自理程度,對患病的態度,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緒反應等。
⑵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治療和護理中應用首輪效應,取得病人的信任。首輪效應是人們首次接觸某一事物所獲得的感知,由此而形成的第一印象。良好的首輪效應是護理此類病人成功的關鍵。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嫻熟精湛的專業技術,豐富的理論知識,使他們感到關懷、友好、親切,以獲得病人的信任,然后再進行有效溝通,幫助病人樹立信心。
⑶加強疾病的健康宣教: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人講解腦卒中的相關知識,解釋卒中的病因、臨床表現、合理用藥及影響預后的因素,使病人明確康復治療的目的及意義,樹立康復信心。同時,在康復治療時播放愉悅的樂曲,并適當地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提高其接受康復治療和護理的積極心態,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⑷做好個性化心理疏導,加強與病人的交流,細心傾聽,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以了解病人抑郁的癥結與負性應激事件的關系,幫助其識別自己的認知扭曲所在,關心、體貼、安慰、理解病人及其感受,解決心理沖突,減少應激,幫助病人面對現實,采用積極應對的防御機制,消除低落的情緒。
⑸工娛療法:鼓勵病人擴大社會交往,如看喜歡的電視劇,聽歌曲,下象棋,打撲克,看報紙等,豐富精神生活,減少對疾病的關注。
⑹鞏固家庭支持系統,強化社會支持系統:鼓勵病人家屬、親友經常探視病人,談心、交流,盡量有人陪在身邊,幫助病人激發生活興趣,消除空虛苦悶感,從而獲得家人在精神上的支持與幫助。還要鼓勵病人間互相交流心得,在特殊的群體里相互扶持。
⑺營造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情緒穩定。降低病房的噪聲,調節光線,協助病人洗澡、按摩、保持情緒穩定。
⑻做好睡眠的護理干預,指導病人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白天督促病人增加活動,以防止日間睡眠過多而影響夜間睡眠質量。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結果
干預前后兩組SD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干預前后兩組SDS評分比較(分)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干預組3562±2313043±132對照組3658±2353721±242P>005<005討論
在腦卒中的診斷與治療中,病人可能產生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問題,其中最常見的負性情緒是抑郁。抑郁大多來源于生活環境的改變,自我照顧能力的減退,身體一般狀況變差,影響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因素較多[3]。因此,護士不僅要了解病人是否存在抑郁反應,而且需要識別其反應程度及是否存在心理危機,并給以重點干預,有效的護理干預就是要幫助病人克服抑郁等負性情緒,代之以愉快、興奮、有信心等正性情緒。因人而異,干預形式多樣化,才能滿足不同病人的需求,對于文化層次低的病人,講解中避免運用太多的醫學術語,對文化層次較高的病人講解內容膚淺則無法滿足需求。
研究顯示,干預組SDS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且干預組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經過針對性的干預后,腦卒中病人抑郁發生率降低,程度減輕,能夠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對康復和預后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
通過對20例PSD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減輕病人抑郁情緒,提高康復治療的積極性,降低殘疾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要加強對PSD的認識,早診斷、早干預,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及承受能力,從而有效配合治療和護理,縮短PSD病程,全方位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和預后。
參考文獻
1劉政江.抑郁癥與中風病灶的關系[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8,25:245.
2賈艷濱,周遷璋.首發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志,1998,24(2):60.
3張威,丁素菊.卒中后抑郁[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8,24(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