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外科手術出現膽道損傷,是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手術過程中不可完全避免,臨床診斷較困難,尤其能提供早期診斷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005~2010年我院有經彩超檢查診斷膽道損傷及排除膽道損傷患者20例,現回顧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院外科手術6例,外院手術轉入14例。經腹切開手術8例,LC手術12例。年齡18~54歲,男9例,女11例。
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診斷儀PHILIPS HD11-XE,探頭C5-2,均為術后經腹檢查。
結果
經腹彩超檢查提示膽道損傷14例,排除膽道損傷6例,其中經彩超提示14例膽道損傷病例均獲再次行外科開腹手術治療,12例經手術確診存在膽道損傷,經修復治愈,2例經手術探查排除膽道損傷,后經抗炎對癥治療痊愈;其中經彩超提示6例排除膽道損傷病例經抗炎對癥等治療方式后痊愈。
討論
膽道損傷主要發生在膽囊切除術、膽總管探查術以及肝葉切除手術過程中,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風險,主要原因有膽道系統解剖位置變異、術中視野不清、手術人員技術不熟練,急診手術等。本文分析20例全為膽道系結石,術中均沒有發現膽道損傷情況,術后短時間均出現不同程度腹痛、腹脹、發熱或黃疸等臨床癥狀,遂考慮有膽道損傷可能,申請彩超會診。
回顧分析彩超檢查中各聲像表現,其中有4例顯示肝內外膽管走行比較正常,管徑不粗,管壁回聲連續,管腔沒有突然狹窄或中斷征象,管腔內亦沒有回聲充填。彩超作出明確診斷,肝內外膽管未見明顯異常,排除膽管損傷可能,后經對癥治療痊愈出院,2例顯示肝內膽管未見擴張,肝外膽管管徑略顯增粗,管壁連續,膽總管末段查見03~05cm結石,對癥消炎治療后行EST(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術)治愈,因此彩超排除膽管損傷病例6例均獲得臨床證實,診斷準確率達100%;其中有14例彩超提示膽道損傷,12例獲手術確診,聲像圖主要表現,有4例僅見肝內外膽管輕度擴張,未見明顯狹窄及中斷聲像,管腔內亦未見強光團,膽囊床區見少量積液,后經手術證實有2例系誤診,分析誤診主要原因為沒有膽道損傷的直接征象,也沒有仔細對比術前膽道存在輕度擴張情況。4例肝外膽管經連續追蹤掃查可見管腔回聲突然中斷,主要分布在肝總管區。1例右肝內膽管及2例肝外膽管管壁回聲增強,略顯增厚,管腔變細,呈狹窄狀聲像。6例腹腔查見不同程度積液,液體最少僅局限于膽囊床、肝總管旁,較大液體量見游離于腹腔,達少~中量。彩超具備無輻射,價廉,可重復檢查等優點,且能很好顯示膽道結構和腹腔液體,經實踐認為是術后早期診斷外科性膽道損傷的重要檢查方法,能為臨床評估是否存在膽道損傷較早期提供診斷依據,盡可能幫助臨床選擇最佳治療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挽救生命。
為了進一步提高超聲醫師對醫源性膽道損傷的認識和為臨床提供準確診斷,經研究分析筆者認為,彩超醫師應具備扎實的解剖知識,熟知肝膽及及周邊解剖結構,對膽道系統變異有充分的了解和判斷能力。熟練掌握彩超肝膽檢查技巧,尤其是對術后患者的檢查,要做到細仔連續、盡可能多方位掃查,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獲得最大配合。檢查前應當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如術前檢查、診斷,手術過程,以及患者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結論。連續追蹤式掃查肝內外膽管,追蹤膽管走行,觀察測量管徑,了解有無增粗、有無縮窄,管壁連續性,有無突然中斷部位,對LC患者特別注意膽管走行區是否有肽夾(呈強回聲)損傷膽管。常規與術前檢查膽管對比,最好要求術前檢查同一個醫師作檢查,仔細觀察膽管,更能早期發現膽管變化,提示膽管擴張,管壁增厚,回聲中斷等征像,判定膽管有無損傷或損傷致梗阻可能。對早期病例肝內外膽管無明顯擴張及管壁損傷等異常發現,臨床高度懷疑有膽道損傷時,不可輕易作出排除性診斷,需仔細連續掃查膽管周邊有無積液、有無狹窄變細或中斷可疑聲像,或建議短時動態觀察。對膽道系統掃查無陽性發現,僅有腹腔積液時,不可輕易診斷膽道損傷,對于僅局限于膽囊窩區少量積液建議對癥治療觀察、復查。對于較明顯腹腔游離積液時,可作提示性診斷或會同外科醫師作穿刺抽液作進一步判斷。
膽道損傷診斷困難,處理亦較為困難,關鍵還在于早期的診斷,彩超檢查不適為術后早期確診的重要檢查方法,若在手術中懷疑有膽道損傷可能,可立即行術中超聲檢查了解膽道情況,為手術提供更早期準確依據,對部分病例術后可常規作彩超隨訪觀察了解膽道情況,及時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吳乃森.腹部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148-151.
2林一飛,李海,沈愛林,等.醫源性膽道損傷12分析[J].人民軍醫,2009,10:673.
3姜洪池,高越.醫源性膽道損傷的不可忽視性及其防治策略[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5,1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