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科臨床中,肺熱咳嗽較為多見。肺熱咳嗽一般癥見咳嗽少痰,活動或受熱后咳甚,口唇紅,舌紅,苔黃或膩,脈數。部分可兼見大便秘結,口渴喜飲,手足心熱。臨床應用自擬通腑瀉肺湯治療肺熱咳嗽,療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40例均為肺熱咳嗽患兒,年齡5個月~6歲,病程05~6個月。部分經西醫抗生素治療無明顯效果。臨床表現:咳嗽少痰,活動或受熱后咳甚,以清晨和夜間咳甚,時好時咳,口唇紅,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數。部分可兼見口渴喜飲,手足心熱,大便干結,小便黃等。
治療方法:自擬通腑瀉肺湯加味。藥用:黃芩10g,桑白皮10g,桔梗6g,桃仁5g,萊菔子8g,瓜蔞8g。夜間咳嗽明顯者加百部、杏仁,白天咳嗽明顯者加前胡、白前,黃痰者加竹茹、天竺黃,伴喘促者加地龍、僵蠶,伴腹脹便干者加枳實、火麻仁,兼風熱表證者加菊花、薄荷,口渴喜飲者加蘆根、生地,夜臥不寧者加竹葉、燈芯草,煩躁者加郁金、山梔。水煎服,每日1劑。5天為1療程,觀察3~5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②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結果
40例患兒,治愈27例(675%),好轉12例(30%),無效1例(25%),總有效率975%。
例1:患者,男,6歲。咳嗽,連聲咳,入夜尤甚,無痰,素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微數。辨證為肺熱咳嗽。處方:黃芩10g,桑白皮10g,桔梗6g,桃仁5g,萊菔子8g,瓜蔞8g,百部8g,枳實8g。水煎服,日1劑。連服3劑后,咳嗽基本消失,只偶爾咳,二便正常。去百部、枳實、瓜蔞,再服2劑,咳嗽消失,二便正常,舌脈正常。
討論
本方臨床應用療效較好,關鍵在于能一方多法、標本同治。根據內經 “謹守病機,各司其所”及 “熱則清之”,“盛則下之”的原則,選用黃芩、桑白皮清瀉肺熱;瓜蔞止咳祛痰,且可潤腸通便,與萊菔子合用,通腑瀉熱,使邪熱從大便而解,且二者合用可以化痰順氣,正如《萬氏家傳幼科指南心法·咳嗽》所云:“大凡咳嗽治法,必須清化痰涎,化痰順氣為先,氣順痰行咳減”;桔梗功善宣肺止咳,且質輕上揚,引藥入經,直達病所;肺病不論新久必瘀[1],桃仁不但能止咳化痰,潤腸通便,且可活血化瘀。縱觀全方,一藥多用,多藥一用,諸藥共奏清肺止咳之功效。未記錄理化檢查及未設對照組為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王烈,孫麗萍,馮曉純,等.嬰童翼集[M].第1版.長春: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