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法(5S)又稱五常卓越管理法,是從日本引入的一種企業管理模式[1]。5S以清潔、舒適而著稱,其理念、實施步驟及實施技巧是一致的,是維持環境品質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近年來已被各行業廣泛應用。主要內容包括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和常自律。我院自2009年7月~2010年6月在外科及神經內科同時實行五常法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在外科和神經內科同時成立五常法執行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然后各科選3位護理骨干為主要成員。利用晨會15分鐘組織各科護士進行培訓,擬定五常法實施計劃,將各科治療室統一規劃,制定五常法目標、操作規范和推行方案及設計五常法審核評價項目等。在科室治療室推行五常法管理,由醫院護理部和科護士長定期組織檢查、評估及總結,對存在的問題,要與病區護士長進行討論分析,并落實改進措施。同時每月檢查統計過期無菌物品數、儀器設備完好率,并向醫生護士發放工作環境滿意度調查表1次,請每位患者出院前填寫一份患者滿意度調查表。
方法:①常組織:區分工作環境中必需和非必需的物品,清理非必需物品,將必需物品的數量降至最低程度,并調查使用頻率,按低、中、高用度藥品、器械分類管理,固定基數(低用度:指過去一年沒用過的物品處理掉或回倉,過去7~12個月用過的物品保存在比較遠的地方。中用度:過去1~6個月用過的物品,保存在工作區域的中間部分。高用度:每日每月需要的物品,保存在工作場所附近,每小時需要物品隨身攜帶)。②常整頓:根據治療室場所的建筑、設備等條件,統一整頓物品和藥品的儲存方法。將治療室劃分為若干個區域,需用的東西依規定分區、分類、定位、定量、明確標示。治療室所有耗材的基數根據每周用量進行合理配置,及時清點和補充。要求當病區收治患者數超過常態時,備量應變動,常用耗材的數量應相應增加。物品架應離地15cm,擺放整齊。③常清潔:建立治療室清潔責任區,要有專人負責定期進行清潔,保持治療室環境、藥品、物品、設備等處于清潔狀態,防止污染發生。治療室每天紫外線空氣消毒1~2次,每次30分鐘。④常規范:視覺管理和透明度是常規范的管理技巧[2],要求標簽規范,所有物品均有清楚的標簽與位置,便于取用、補充、歸位方便。注意對內服與外用、名稱易混藥品、性能相互影響等藥品分別存放。要堅持左入右出、先進先出、失效近期先出、易變先出等,以確保藥品、物品設備的品質、數量和無過期。及時修理好破損的物品或器械,確保急救物品完好率100%。同時應規范治療室護理文書管理,要配置配伍禁忌表,規范各類藥物過敏試驗法卡片、急毒麻藥登記本、藥品失效期登記本、新藥應用登記本、常用護理操作技能指引卡片、醫療廢物登記本等,并定位放置。護士長負責定期檢查及時更新,通過制度化來維持成果。⑤常自律:要求人人遵守五常法管理守則,尤其慎獨精神,強化自我約束或監督,在實踐中磨練自己的自覺性。每天上班前1分鐘和下班前5分鐘要自查五常法落實情況,培養成良好習慣,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增強團隊凝聚力,全面提高護士素質。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0.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實施治療室五常法管理后,過期無菌物品減少,儀器設備完好率、患者滿意度、醫生護士對工作環境滿意度等均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五常法是醫院科學管理的有效方法,采用五常法加強基層醫院治療室管理,使護士對病區管理的觀念有所改變,其治療室物品、藥品、設備等定位放置一目了然,整潔規范,環境煥然一新,即節省了時間和人力,又避免了積壓、浪費及過期現象,明顯減少了物資損耗。同時儀器設備有專人管理,定期維修保養,保持了良好的應急狀態,滿足了臨床需要,同時也提高了運作效率和臨床護理質量,降低了護理風險,醫生護士對自己工作環境的滿意度上升,患者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上升。
護理人員在醫院中是一支數量多、工作接觸面廣、且影響面大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