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花素注射液有效成分以燈盞花素乙素為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腦血管阻力,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和促進纖溶活性的作用,臨床用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筆者采用燈盞花素聯合桂哌齊特注射液治療腦梗死106例,并進行治療組、對照組間的療效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選擇2008年7月~2011年4月住院患者106例,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齡48~79歲,平均607±102歲;按《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2]分型,輕型9例,中型33例,重型11例;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317±905分。對照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齡45~80歲,平均6215±1032歲;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輕型8例,中型32例,重型13例。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317±991分。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燈盞花素注射液(每支50mg)10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1次/日。同時予以桂哌齊特注射劑(每支80mg)16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1次/日。對照組以桂哌齊特注射劑16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1次/日。療程14天。兩組均同時使用其他抗凝、抗小板聚集及降纖制劑,并發癥均給予常規處理。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文獻[2]的標準,分為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及死亡。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采用X2檢驗和t檢驗。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低劑量組(P<005)。
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下降(P<001),高劑量組評分下降優于低劑量組(P<001)。見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兩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P<001),治療組改善情況優于低劑量組(P<001)。見表3。
不良反應:治療量組有上腹不適、惡心、嘔吐1例,輸液時手臂疼痛1例,減慢滴速后好轉,無特殊處理。
討論
燈盞花味甘、性溫,具有活血治痛、舒筋等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癱瘓等證。研究表明,燈盞花素可擴張微動脈,降低血管阻力、血脂、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抗紅細胞聚集,還可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促進纖溶抑制內凝血,舒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減少缺氧、超氧自由基對細胞膜的損傷,抑制脂質過氧化防止再灌注損傷急性腦梗死時形成的梗死中心及周圍缺血半暗帶,易造成組織缺血、缺氧、壞死、水腫,產生大量自由基,從而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急性腦梗死的緊急處理在于改善血供,保證血氧供應,建立側支循環。燈盞花素在此方面具有較好療效。
桂哌齊特注射液為近年新藥,具有內源性腺苷增效和弱鈣離子阻滯的雙重改善循環作用。其主要作用機理有:①通過內源性腺苷作用于α1受體抑制相鄰細胞的代謝,達到自穩態調節的作用。通過內源性腺苷的增效作用作用于α2受體,激活磷酸肌醇酯的活性,加強腦血管擴張作用,改善腦供血;②提高紅細胞的柔韌性和變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從而增加缺血區血流量,且無盜血現象的發生;③具有減弱鈣離子阻滯作用,使平滑肌松弛,腦血管及外周血管輕度擴張,血管阻力下降,血管痙攣緩解,組織器官流量增加。使得其在發揮藥理作用的同時不影響血壓和脈搏,是治療腦梗死的有效藥物。
本觀察表明,燈盞花素注射液聯合桂哌齊特治療腦梗死,在臨床療效、腦血流速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善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表明燈盞花素注射液聯合桂哌齊特治療腦梗塞安全有效,且較單用燈盞花素針更具優勢,適宜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Holmgren L,Shing Y.Angiostatin;a novel angiogeaesks inhibitor that mediates the suppression of metastasis by a lewks lung carcinoma[J].Cell,1994,79:315.
2王宗仁,李晶華,馬靜,等.芪丹通脈片預防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及對VEGF、bFGF表達的影響[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3,24(7):628-630.表2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分,X±S)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5322.24±11.9212.11±10.95*△對照組5323.17±9.9518.00±9.88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