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全球第2位致盲的眼病,我國原發性青光眼發病率為052%,50歲以上人群達207%,其中10%的患者因青光眼而失明導致殘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高度重視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才能做到早期發現,合理治療,保存有效視力。
青光眼發病的相關因素
首先是年齡因素,青光眼隨著年齡增大,發病率增高,閉角型青光眼多在40歲以上,50~70歲最多。開角型青光眼20~60歲。近來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有增高趨勢。其次是性別和遺傳。女性青光眼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1:4,開角型青光眼無性別差異。青光眼屬于多基因遺傳病變,有家族患病史的人占整個發患者群13%~47%。此外,遠視眼、高度近視、高血壓、糖尿病、眼外傷病史、高眼壓、視盤凹陷大等患者的青光眼發病率也遠高于正常人群。
長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亦可發生青光眼,往往眼壓升高可發生在激素治療后數天至數年,由于激素廣泛使用及滿意的抗炎效果,常常掩蓋了無癥狀眼壓升高,直到發現了嚴重的視功能損害時才被發現。各類眼病,如虹膜睫狀體炎、老年性白內障膨脹期及過熟期、眼底血管病變、眼內腫瘤、各種內眼術后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心血管疾病、血液流變學異常者和有吸煙、酗酒、喜怒無常、失眠等不良習慣者都可能引起繼發性青光眼。
青光眼的高危人群
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因為高度近視患者小梁網數目變少、小梁網孔徑變小,這使得房水流出阻力增加,從而引起眼壓升高。此外,高度近視患者由于眼軸延長較明顯,鞏膜篩板變薄,緩沖、分隔保護作用減弱,加之跨篩板的鞏膜張力較大,因此也更容易引起視神經損害。
家庭有青光眼病史者:廣州一號家系(GZ.1)的發現使得開角型青光眼家系在青光眼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經過26年的跟蹤調查發現MYOC基因P370L位點突變可以作為家族成員發病的“預警指標”,而家庭里有青光眼患者的家庭,可以通過定期接受青光眼篩查早期發現青光眼。
高血壓人群:香港大學曾經針對高血壓人群進行調查,發現高血壓不僅增加心腦血管病的風險,而且還直接危害視力。該研究表明高血壓人士患“正常眼壓青光眼”的機會較其他人高1倍,專家認為高血壓會令眼球的血液循環失調,加速視神經未老先衰。
糖尿患者群:糖尿病性青光眼多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發生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中晚期,視網膜的缺血改變導致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繼而引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發展迅猛,視力急劇下降,可伴有眼痛、偏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還可發生眼內大量出血,藥物治療多難以奏效,且手術治療往往不容易成功。
50歲以上的人群:從青光眼的發病機制可以發現,大部分青光眼患者是因為高眼壓引起的視網膜神經纖維損害及視野缺損。人在50歲以后身體機能的衰退越發明顯,以眼睛為例,眼睛的晶體核會逐漸硬化、變大,眼睛的前房會變淺,這樣增加了造成房水外引流通道阻塞的幾率,一旦房水循環不順暢,出現堵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升高。
防范對策
以上高危人群出現下列情況請及時去醫院就診:①年輕人經常閱讀疲勞,且戴鏡后癥狀不改善;②經常眼脹不適、偏頭痛;③中老年戴鏡不合適,頻繁更換;④暗適應差,夜盲或有色覺改變者;⑤多次眼壓均在正常高限者;⑥需要全身、局部使用激素,又處于青光眼高危人群者,用藥2周以后應監測眼壓。
年齡超過40歲以上者,“眼部體檢”尤為重要,每2年做1次“眼部體檢”,而對有青光眼直系親屬家屬史者,更應該每年檢查一次眼睛。要在青光眼發病的隱匿期就盡早發現,絕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治療,減緩病程、控制病情。
精神壓力大,工作節奏快,思慮過多,好生悶氣或大發脾氣等都可以導致發生青光眼,應該做好自我調節,控制情緒。養成好習慣,不要長期用眼疲勞,不要在過暗的光線下長時間閱讀,甚至習慣在極暗的背景下看電視等等,否則都可能成為青光眼發病的環境誘因。戒煙限酒與按時睡眠,可以避免引發繼發性青光眼。其他,有眼病者也要進行及時診治,用激素治療者要高度警惕等。
由于目前對于青光眼的早期診斷情況依然不容樂觀,通常確診青光眼的患者視力大都50%以上受損,甚至有些已經致盲。因此必須對高危人群進行有效防范,可以防止青光眼的發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致盲。
4張華斌,劉娜,李衛.小劑量納洛酮治療硬膜外自控鎮痛的副作用[J].中國醫藥,2007,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