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體切除術是治療慢性扁桃體炎、扁桃體良性腫瘤、扁桃體過度肥大等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術中術后出血是傳統手術中最常見的并發癥,給患者帶來一定痛苦,甚至有一定的危險性。
資料與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8月期間全部156例患者,分為兩組,電凝組:在全麻下行雙極電凝鑷扁桃體摘除術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齡4~36歲,病程2~18年。均為慢性扁桃體炎,16例伴腺樣體肥大。傳統組:全麻下行傳統扁桃體摘除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齡6~32歲,病程3~12年,均為為慢性扁桃體炎,13例伴腺樣體肥大。
手術方法:全部住院患者具備手術指征。術前根據咽部檢查,鼻內鏡檢查或纖維鼻咽鏡檢查,提出手術方案:扁桃體手術或同時腺樣體手術。所有患者均采取經口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全麻插管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取Davis開口器暴露咽部。電凝組:取生理鹽水5~8ml于扁桃體周圍注射,確定未入血管,使扁桃體推向內側,以扁桃體抓鉗或艾利斯向內牽拉扁桃體,使扁桃體與周壁保持一定張力,用無損傷型雙極電凝鑷(蛇牌雙極電凝鑷,GK616R型),腳踏控制,輸出功率30~40W,自扁桃體上極開始,雙極電凝鑷尖刺入扁桃體周膜間隙行電凝10~20秒,組織變白后以雙極電凝鑷分離,到扁桃體下極僅剩一蒂部時,以雙極電凝鑷夾持蒂部充分電凝并離斷,完整摘除扁桃體。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點,特別是扁桃體下極,用雙極電凝充分止血,再行對側手術。傳統組:全部行傳統剝離法行扁桃體摘除。合并腺樣體肥大者均在鼻腔內鏡直視下經口及鼻以60°和0°吸切器切除腺樣體,腎上腺素棉球壓迫止血。
術后均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5~7天,疼痛明顯患者加入地塞米松2~10mg對癥治療。
評價:分別比較二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術腔反應情況和并發癥。手術時間以單側計,從黏膜切開至扁桃體切除止血完畢,取兩側平均值。術中出血量以吸引器里的血量及止血棉球重量估計,腺樣體切除術中出血量不計入。術后疼痛程度:僅吞咽時痛為輕度,不吞咽也痛為中度,不能進食為重度。術腔反應情況:①輕:白膜形成均勻,腭舌、咽弓無或輕度腫脹;②中:白膜形成均勻,腭舌、咽弓及腭垂腫脹;③重:白膜厚薄不一,腭舌、咽弓及腭垂腫脹,充血明顯,咽腔狹窄。創面修復時間指手術至白膜脫落的天數,術后并發癥主要統計出血,感染等。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X2檢驗及秩和檢驗統計及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電凝組手術時間3~15分鐘,平均67±23分鐘;傳統組15~30分鐘,平均192±57分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電凝組術中出血量1~20ml,平均74±26ml;傳統組為10~40ml,平均193±66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出血:電凝組術后無1例出血,傳統組2例6小時內出血,1例5天后出血,其中2例電離子止血,1例氣管插管縫扎舌咽腭弓止血,并輸全血400ml。
術后疼痛情況:電凝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多較傳統組癥狀輕。術后術腔反應情況: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討論
扁桃體摘除術術中術后出血往往是因為術中損傷大血管無法止血或止血不徹底。盡管應用雙極電凝鑷能做到術中少血或無血,術后無出血并發癥,但筆者認為仍應強調:
⑴術者應該掌握手術技巧:扁桃體被膜與扁桃體窩之間存在一層灰白結締組織,術中牽拉扁桃體保持一定張力,沿此間隙更易分離。
⑵熟悉扁桃體周圍正常及變異血管解剖分布情況:先天性頸內動脈迂曲者頸內動脈緊貼于咽后壁;深埋,肥大的扁桃體可能比其他咽側壁結構更為偏向外側,與大血管的關系更為密切;面動脈有時形成動脈襻與扁桃體下部關系密切,到達咽縮肌表面的筋膜時變細成網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