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曾引領世界兩千余年,我們感慨文化的興盛與沒落,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具有的重要性,讓我們對文化的復興與重現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2002年長城腳下的公社開始,中國建筑開始躍上了世界的舞臺,其不再局限于建筑工地和造房工程,而一躍成為建筑藝術的實驗基地、環境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者,生態科技的創造者,從而涌現出了一批具有藝術探索性的實驗性建筑基地。而真正代表世界性的亞洲潮流,具有東方建筑的原創性與代表性、當代科技生態環境以及歷史文脈傳承的亞洲藝術建筑,只有長城腳下的公社與“鴻茂#8226;八墅:亞洲的生活態度”項目脫穎而出,而“鴻茂#8226;八墅:亞洲的生活態度”項目不僅代表了當代亞洲建筑藝術、亞洲生活態度的典范,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的傳承。
方振寧認為:“這些建筑不是國際樣式的亞洲版,而是亞洲歷史中一直存在著的多元價值的體現。亞洲建筑在持續的進行和發展,建筑師是屬于那些最沒有民族主義意識的群體,他們的跨國設計方式,讓他們可以輕易的游走于異國文化之間。雖然大家各自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很不一樣,建筑設計的風格也不相同,但是源于亞洲的生活態度卻有著驚人的一致。” 這都源于彼此對亞洲傳統文化的理解,建筑空間里固有的廊、園,東方建筑的視覺中心在園林。建筑外表單體看起來很摩登現代,亞洲各國的傳統建筑脈絡清晰可見,殊途同歸,表現出亞洲對于外來文化的高度包容性與本地化解讀能力。
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日本建筑師古谷誠章,形象而幽默的把亞洲的建筑比喻成火鍋,他說:“亞洲的建筑就像火鍋,很多東西都被放進這個鍋里面,一起烹飪。吃火鍋的時候我們不停地把煮熟的東西挑出來,再把新的素材放進去,我覺得亞洲文化以及亞洲建筑也體現出這種多元的形式和概念,即不斷有舊的東西被剔除出來,同時將來自不同地域的新鮮元素注入進去,所以它是一個多元的產品。”
八墅展現了一次獨具特色的深度相逢:多角度體現了“亞洲建筑師” 之間、“亞洲與世界” 之間、“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一次主題式相逢;在社會、人性、歷史、文明、環保等領域,傳承亞洲及中國數千年的建筑文明,融合亞洲當代人居價值,穿越“歷史的透明”,形成傳承與創新結合的具有歷史跨度的相逢。邀請了8+1名(8名建筑設計師、1名景觀設計師)杰出的亞洲建筑師來共同設計這個項目,由古谷誠章(日本)擔任總設計師,由曹敏碩(韓國)、陳家毅(新加坡)、林履發(馬來西亞)、汶納(泰國)和中國的王興田、俞堅、王路聯袂設計,并由宮城俊作(日本)擔綱景觀設計。雖然,目前中國已經有許多由政府推動的標志性建筑被世界所關注,但是在市場化的今天,由民間發起和實現的建筑項目,同樣對中國城市和鄉村新的格局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房產的現狀是,單一復制的多,簡單地拷貝卻無法復制人們的幸福生活,八墅希望更多發展商考慮對人們居住環境的尊重。所以我們的目標群體不是單一的富豪群體,而是一群具有藝術鑒賞力的人群,最終我們會擁有45個認同我們的業主。
如果八年前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是亞洲與世界的一次碰撞與接觸,八年后的“亞洲的生活態度”則是亞洲面向世界影響力的一次全面展示與自信力的發散,正如其參展主題中所描述并正實踐中的——“影響世界的亞洲建筑”。“亞洲的生活態度”生逢其時,正加入“影響世界的亞洲建筑”的進行時。劉斌說我們是著眼于100年后的鴻茂八墅,這個現在還初露端倪的新富春山居圖一定會成為那是的經典與美。
方振寧認為:“這些建筑不是國際樣式的亞洲版,而是亞洲歷史中一直存在著的多元價值的體現。亞洲建筑在持續的進行和發展,建筑師是屬于那些最沒有民族主義意識的群體,他們的跨國設計方式,讓他們可以輕易的游走于異國文化之間。雖然大家各自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很不一樣,建筑設計的風格也不相同,但是源于亞洲的生活態度卻有著驚人的一致。”
在世界氣候變化劇烈、能源問題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低碳、環保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正成為大勢所趨,而亞洲幾千年來所倡導“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從傳統中走來的亞洲當代建筑也正以一種兼容未來的姿態呈現,一批杰出的亞洲的建筑師正在努力形成從傳統到當代、再到未來的一次次跨越;歷史的汲養,讓這些同樣擁有全球化背景的建筑師,更清晰的把握時代發展的脈絡。與此同時,中國正成為世界當代建筑的最主要的實踐地之一,世界各地、擁有不同背景建筑師的蜂擁而至,讓中國成為異象紛呈的世界大工地,其間雖佳作紛呈,但整體的雜亂無序體現出了價值觀的擁擠,總令城市的面貌愈發的陌生。在此背景下,亞洲建筑師的主體意識增強,總會令我們看到一種新的希望。
【元】“元”,始也。古代將身心一致稱為“元”,元是心靈的凝聚,并且無所不在
建筑、人、自然三者以生活的形式相遇,人在其中追求原始的身心統一,建筑則表現出生動的體態語言。這幢面向樹林的建筑,大致可以理解為適用于臥室的“方形”的上半部分,以及適用于起居休閑的“豌豆形”的下半部分,兩部分形成獨特的空間落差。半封閉的墻體和樹木風景相互輝映,使整個建筑在光線中呈現如琥珀般半透明的體態。
古谷誠章(日本) 總設計師、主題設計師
日本著名建筑師,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筑系,曾任世界建筑學教育委員會評審局委員、日本建筑學會副主席。憑借作品長城腳下的公社中的“森林小屋”獲得2002年度威尼斯金獅獎。
【節】對一件事物的認知,很多時候需要在不斷發現和心靈轉變后,才能豁然開朗
回廊如穿珠紅線,把亭臺樓閣連成整體,走到一條路的盡頭,看過其中的風景,或許換個方向,便可感受另一番景致。回廊之間的交錯重疊,構成一個個立體的造型,圍出一些小小的庭和院,在道路的曲折的過程中,或許突然會遇到一個更大的空間,靜靜地等在那兒,停下來,就像一個長久的疑惑,在多次的尋找和發現之后,得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陳家毅(新加坡) 主題設計師
新加坡著名建筑師、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準學士、倫敦大學Bar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教授、陳家毅建筑師事務所負責人。陳家毅被新加坡旅游局指定為2010上海世博會新加坡展館的總建筑師。為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獲獎作品“長城腳下的公社”北京住宅設計的12位亞裔建筑師之一,曾獲得新加坡建筑最高獎——“新加坡總統獎”。
【谷】在中西方著名的繪畫作品中,建筑通常是用于點綴優美而和諧的風景,成為畫家們描繪的中心
對于自然而言,建筑是一些精致的細節,相反,對于建筑本身,便能更廣闊地延伸到自然之中。自然和建筑融為一體,而人便在這之間感受韶華悄逝,感悟天、地以及自身。被綠色覆蓋的外墻和屋頂將建筑隱藏在風景之中,從中庭穿出的自然植物不僅將建筑與四周環境延續在一起,更讓人在自然、建筑和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平衡點。
曹敏碩 主題設計師
韓國著名建筑師、美國建筑師聯合會成員、韓國Mass Studies事務所負責人、Mass Studies事務所(曹敏碩先生主持)被指定為2010上海世博會韓國館的總建筑師
畢業于延世大學建筑工程系,獲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碩士,其代表作有:皮克索住宅、大齊主題公園和三姆茲倉庫博物館、首爾公社2026“公園里的重想大樓”、安#8226;德莫樂麥斯特商店大樓等。
【廊】傳統與現代生活概念的轉變,人們對生活的追求開始向閑適、愉悅、自然不斷靠近
以三條形態各異的“廊”作為主體的建筑空間,作用不僅在于連接和過渡,更多的在于承載起生活的整個過程。設立在弧形的外墻下面的外廊,以謙虛的姿態迎接鄰里賓客;經過兩道墻圍合之后形成的曲廊,將整個的空間劃分為若干院落,映射著對宅院生活的向往。
俞堅 主題設計師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建筑與文化》雜志執行副主編、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建筑方式(DEZA LIFE)負責人。
畢業于浙江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碩士;東南大學博士。其代表作杭州鳳凰創意國際園等先后獲國家康居工程金獎、中國最具投資價值住區獎、最佳人居環境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