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南溪聊天,你會不由自主被他帶入到一種情境,飽滿的激情、沙啞低沉卻高昂的聲線,時時來一句網絡流行用語,說是插科打諢也好能言善侃也罷,總有笑聲穿插其間。激情四溢的他讓你感覺不到身份的不同、年齡的差異、地位的懸殊,仿佛久違的老朋友。
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
煙雨搖
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驕
蒼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癡癡笑笑
—— 《滄海一聲笑》
南溪說,他最欣賞兩個人,一個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令狐沖,一個則是迷蹤拳大師霍元甲,二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博采眾家而又不陷入任何一門一派之囹圄,而是思悟之后韜奮不輟終成自家獨門一技,笑傲江湖。
他帶著自己專屬的紅酒,與大家分享。一眼就看見他設計的酒標,一個典型的“南氏暈點”如罌粟花般神秘的綻放。醇艷的液體讓他聊得興致高昂,在喧鬧的餐廳,他侃侃而談,聲音洪亮、笑聲爽朗,連鄰桌的哄鬧都壓不住他的氣場。從西方到中國,從自己兒時的多動調皮不馴到旅居海外的惆悵迷茫探索,從如何走上繪畫之路到如今獨創自己的藝術語言——“南氏暈點”“南氏筆路”,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與水墨相關的畫卷,從南溪“水墨江湖”,體驗他瀟灑的“滄海一聲笑”。
故鄉那條“南溪”河
我的家鄉坐落在浙江永康市市區旁邊的小村莊。在這里,民風淳樸,風景秀麗,山水環繞,1960年,我就出生在這里。從蒼茫的括蒼山山脈發源而來兩條溪流,一南一北把村子包圍起來。村民們把村子北邊的溪流叫北溪,南邊的叫南溪。雖是同源,可是北溪流經沙土,河水渾濁;而南溪則流經石灘,清澈明凈。幼年時期,母親背著我在南溪附近農作,我在南溪石灘邊、水草處甚至墳堆旁攀爬玩耍;我在南溪里游泳摸魚幫母親打豬草,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可以說,是南溪孕育我長大,我的思想、我的激情、我所有的一切都從南溪發源,南溪是形成我靈魂、勇氣以及未來人生生存能力最重要的練習場。它就像是我的根,我的血脈,深入骨髓,此生難斷。縱然如今身處都市僻靜之所,作畫之時,我依然常常懷念南溪,南溪邊上的山巒草叢,南溪里自在游耍的魚蟹。至今,我做的夢還是在南溪邊上的夢。用“南溪”為筆名,乃寄情于此。
“多動癥”的童年
兒時的我頑劣異常,活潑好動遠遠超過同齡孩子。父母雖然是農民,但是給了我受教育的機會,在學校,我不是老師喜歡的乖學生。我精力旺盛,喜歡表演,喜歡一切新鮮的事物,我討厭循規蹈矩式的教學模式,喜歡在課堂上說話提問,而老師卻喜歡安靜乖巧聽話的“好”學生。我討厭死記硬背課文,喜歡有想象力的,有創造性的課堂和考試。印象中我考試惟一一次拿第一的是開卷考試,大多數人不會發揮,我卻如魚得水,40多個同學只有三個考試及格。我清楚記得是分析《鐵人王進喜》。另一次是在中學的圖畫課,老師帶我們第一次去郊外寫生,我的作業得到第一名80分,那時起我感覺自己可能在繪畫這方面有點創造天賦。
在學校的日子,我最大的愿望是能來一位上課活潑喜歡我的老師,可是一直沒有。那時,父親和母親才是我真正的老師,雖然他們僅僅是那千千萬萬樸素善良智慧的廣大勞動人民中的一員,卻用他們的樸實無華、勤勞、豁達和助人為樂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父親少時讀過幾年書,博聞強識,無論是東周列國故事還是許多儒家名典,他都能背出來其中很多名言典故。縱然鄉間農活幾多辛苦,可勞作間隙,他卻喜歡將《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書中的故事講給鄉鄰和我們兄弟姐妹聽,讓大家學到了知識也得到快樂。我的母親是一位偉大慈祥的女性,用她的堅韌和豁達影響著我,每次老師叫母親到學校批評我的調皮和不用功,母親總是好脾氣的聆聽,但是回家從不責罰于我,而是耐心開導。母親懂得我并不是“壞”孩子,并不是不努力。母親是那個有著約500戶農家的村莊里惟一上過學堂的女子,雖然不曾學過作畫,卻聰慧敏捷、心靈手巧,村鄰鄉里阿婆姨娘總是來請她畫線描底稿,然后拿回家去照著樣子用絲線繡出美麗的頭巾肚兜手帕圖案。如果說,要給我的繪畫找一個啟蒙老師的話,那就是我的母親。
追逐夢想的旅程
解放前我的爺爺有一條船,因爺爺誠信,深得錢莊、藥行、南貨商行信任,因此他的船專運銀鈔、鹿茸等貴重物品,生意繁忙。父親是爺爺的船工,在永康和杭州的往返中見多識廣,回來后,父親都會將當年旅途中的見聞趣事講與我們聽,這讓我從小就萌發了長大后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的夢想。1973年,13歲的我初中畢業輟學回家,在文革的艱難歲月,全家人吃穿倍感困難,我跟著父親學習種菜然后進城賣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陪伴我的只有那條潺潺向前的南溪,我的夢想隨著南溪流淌而飄遠,我告訴自己一定要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1978年,我參軍到了江西井岡山下贛江邊的一支部隊服役。我當時的目標就是學雷鋒,表現好,爭取早日入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色革命,這些以及一直到后來十多年的軍旅生涯,都成為我今天創作的源泉。
那時我的軍貼是每個月7塊錢,很多戰友用錢買吃的喝的用掉了,也有人郵寄回家補貼家用。而我想畫畫,我希望將來自己在離開部隊以后能有一門手藝,我重拾孩時的興趣,用每個月的軍貼買來畫畫書籍、筆墨和宣紙,自己慢慢練習,先從臨摹開始,漸漸地,我的畫得到戰友和連長的肯定,連長見我這么愛畫畫,把我調去當廠房管理員,這個崗位讓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作畫。半年后,連隊里一個老師傅看我畫得好,帶我去認識師里的文化干事,他是老師傅的戰友。師里每年從各個團隊選拔畫畫不錯的優秀戰士集中在一起培訓,我被推薦去學習。全師被選去的有10人左右,其它人很放松不在意,而我勤奮努力,師里需要留一個會畫畫的士兵去宣傳科從事畫幻燈片放電影的工作,我如愿以償被留下來到師政治部工作,成為文藝兵,這是我人生一個比較重要的轉折點。這期間,我遇到了我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曾任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院長田黎明。再后來,北京基建工程兵司令部需要一個放映員,我被選中調到北京,那是我人生跨出又一非常重要的一步。此后,我陸續認識了中國美術界另外兩位重要畫家——中央美院教授賈又福、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我與三位可以看作是對中國國畫界很有影響的權威人物亦師亦友,無論做人,還是藝術追求,深受影響。1985年,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三年后轉業,成為一名北京人。1990年,我辭去公職,正式開始了我的水墨畫藝術創作漫漫求索之路。
心中一個令狐沖
南溪說,對于放棄鐵飯碗毅然奔向自己熱愛的藝術道路,他從未曾后悔過,哪怕是在之后很長一段迷茫徘徊、舉步維艱的日子,他也從未放棄過鉆研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神韻精髓。
可以居無定所,可以素食果腹也可以孤獨的迷惘,卻不能沒有頑強的執著并且永遠保持著對夢想的激情和創作時內心的寧靜。
金庸先生筆下的令狐沖被評為“金庸筆下人物之最,其性格的可愛處,是比楊過多了幾分隨意,比韋小寶多了幾分氣派,比喬峰多了幾分瀟灑”“他開朗隨和,喜歡交友,而且不論貧賤富貴正邪,健談、詼諧,有性情……”他不是傳統中的正氣凜然大英雄,也沒傳統男一號的英俊倜儻,卻不能不讓人欽佩喜愛。與南溪聊天,你會不由自主被他帶入到一種情境,飽滿的激情、沙啞低沉卻高昂的聲線,時時來一句網絡流行用語,說是插科打諢也好能言善侃也罷,總有笑聲穿插其間。激情四溢的他讓你感覺不到身份的不同、年齡的差異、地位的懸殊,仿佛久違的老朋友。令狐沖說:“眾位朋友,令狐沖和各位初見,須當共飲結交。咱們此后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杯酒,算咱們好朋友大伙兒一齊喝了。”南溪說:“你們覺得這紅酒好喝嗎?好喝我一人送你們一瓶,簽名?沒問題,小事一樁,人生在世,開心最重要。”
令狐沖不算熱衷于獲得絕世武功之人,然而機緣際會卻讓他獲得蓋世神功;南溪不算愛看書之人,卻常常能從某個常人忽視之處頓悟,他未曾從武俠小說中去研究令狐沖,卻有著與令狐沖一樣獨特的視角。他從書中翩然掠過,卻悟出了自己需要的獨門“武功秘技”。他說:“聰明的畫家需要學習一些大師的繪畫方法,需要去百草遍嘗,但是卻不能在別人的成就中淪陷了自我,進入他人之長的囹圄而無法自拔。在汲取百家之長的營養中還需要把握一個度,少一分就無法領悟真正精髓為己所用,多一分則只會復制某人而無法再找回自我。”南溪解讀了令狐沖和霍元甲成功的密碼,不管這些密碼是否完善,卻獨一無二,也成為引領他在水墨江湖中取得藝術成就的訣竅,理解、汲取、頓悟,然后融會貫通。
在情感上,南溪和令狐沖一樣有一個對他追夢半生影響久遠之人。這個人,就是英國女孩蘇珊#8226;克勞夫特。1988年,轉業到北京的他認識了時任英國援華英語專家蘇珊,這位來自于英國貴族家庭的年輕女孩,一頭金褐色的卷發,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笑起來深深的酒窩仿佛英格蘭的明媚陽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成為他們相識相知相戀的紅娘,1年后,他們結婚了。1989年的風波,英國撤回援華專家及使館工作人員后,留下的兩個人,除了使館值班人員,另一個便是蘇珊。因為南溪不愿意離開自己的祖國,蘇珊理解丈夫的心意,決定留下。
不久,他們回到浙江永康的老家,在南溪旁一間舊房里補辦了一場農村風俗的婚禮,熱鬧而幸福。也是這一次,蘇珊第一次見到自己的中國婆婆,他們非常投緣。不久,南溪母親隨他們回北京。此后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去上海,南溪母親一直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南溪回憶道:“我太太說婆婆是最好的婆婆,從不亂發話,是最智慧的母親,婆媳相處近六年從沒有發生過不愉快。她很愛我母親,1995年我們去香港那年母親病逝。當時,我太太說,她去逝后,很希望她的骨灰能下葬到我母親墓邊。“
有統計資料說,80年代中國涉外婚姻大多是中國女孩嫁出去,而男孩娶外籍女孩特別是純歐洲人為妻,只是百分之十,南溪便是其中一例。婚姻對南溪的藝術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蘇珊全力支持他去英國、法國拓展藝術視野。那個年代不像今天,出國很不容易,那個時候門票路費也不便宜,她寧愿不買東西也一定要陪著他參觀博物館與美術館。這段時間的考察,奠定了南溪改革中國水墨畫的決心。“我能結識我太太是很大的運氣,我非常感謝她,”南溪深情回憶道。
業界點評之——南溪
趙南溪近期所畫“墨點系列”,已由他早年追尋傳統山水境界轉向了探求當代水墨話語之境。南溪多年國內外二地的生活方式與大文化的背景造就了他的藝術體驗所形成的獨特的水墨語境。如果說南溪以二十幾年所探索的山水筆墨結構為他架構了以筆墨符號的秩序性來傳達他對當代文化的體驗與認識,不如說他仍是一位迷戀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追尋者。
—— 田黎明
整體看來,南溪越來越突出了探索性和試驗性。
所謂試驗,便意味著干一點別人未干的事,闖一下別人尚未涉足的領域,這比做“中國的畢加索”,當“中國的馬蒂斯”之類,固然更刺激更有魅力,但也面臨了更大風險。南溪正走在不知是不是路的路上。
對于南溪的新試驗,有人不以為然,我卻漸生興趣,因為我感覺其中有尚不明晰的發展可能。
—— 劉戲純
蒙德里安就曾把最復雜的外部世界簡化或抽象化為最簡單的繪畫因素。而南溪則是在水墨的最基本構成元素中看到了“點”的價值,從一個“墨點”中看到了構成水墨的全部因素。也正是從“點”出發,南溪把他的水墨探索推進到純粹的語言狀態。
這種藝術本體意義上的建構,是任何一門藝術演進必然要抵達的至高境界。
——賈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