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1)11-0033-02
疫病是動物養殖的最大風險,尤其是多病原混合感染的風險更大。2010年12月,宜昌市某個體養雞戶新購進的5 000只肉雞苗,飼養1周后出現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等癥狀,用強力霉素、氟哌酸等藥物治療無效,死亡嚴重。經診斷為大腸桿菌、曲霉菌與球蟲混合感染,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供參考。
1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宜昌市某個體養雞戶購進5 000只肉雞苗,飼養1周后出現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飲水量增加,用阿莫西林、強力霉素及氟哌酸等藥物拌料飼喂,效果不理想,之后雞群出現腹瀉,第15天時開始出現死亡,且死亡數不斷增加。第18天時,雛雞羽毛蓬松、翅膀下垂,有的病雞張口呼吸、叫聲嘶啞,有的眼睛半閉、嗜睡;多數雞只扎堆,聚集在熱源附近。
2病理變化
取病雞10只剖檢,可見肝臟腫大,多數病雞肝臟表面有一層白色纖維素性膜包膜;雙側肺腫脹,呈灰白色,有的肺上有針尖或小米粒大小的乳白色結節;心包膜上有白色纖維素附著呈絨毛狀,心包內有積液。多數病雞腸系膜表面有一層薄厚不一的纖維素性膜附著,小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腸內充滿氣體;有的腸內有少量淡黃色內容物;有的盲腸腫脹,盲腸內充滿黃白色或暗褐色內容物。
3實驗室檢查
3.1細菌學診斷
無菌取血液與肝組織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和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37℃培養18~24h。結果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長出紅色菌落,在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上長出帶金屬光澤的菌落。挑取紅色菌落接種肉湯培養基,37℃培養18~24h,肉湯變渾濁,試管底部有沉淀,液面及管壁有菌環。挑取紅色菌落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取純培養物進行生化鑒定,結果為吲哚試驗呈陽性,甲基紅試驗呈陽性,VP試驗和枸櫞酸鹽試驗均為陰性。
3.2顯微鏡鏡檢
取細菌純培養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大量兩端鈍圓的紅色的直桿菌。取肺組織上的小結節于載玻片上壓碎、均勻涂開,瑞氏染色,顯微鏡觀察可見顏色較深呈彎曲狀的細絲狀物散在分布于細胞之間。刮取盲腸壁黏膜少許于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鏡檢發現視野中有許多大小均勻的圓形卵囊。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診斷,確診為球蟲、大腸桿菌與曲霉菌混合感染。
4防治措施
4.1提高疫病預防意識,加強飼養管理
許多中小型養殖戶沒有認識到疫病預防的重要性,飼養管理混亂,未定期對雞舍內外進行嚴格消毒,飼養人員和其他閑雜人員隨意出入,誤認為只要做好藥物預防就可以。因此一旦發生疫病,就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
建議養殖戶要提高疫病預防意識,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具體做法如下:①禁止外來人員進入雞舍,工作人員出入雞舍要更換工作服,在門口設置消毒池,消毒池內用1∶100的復合酚溶液用于腳部的消毒;消毒盆內用0.5%~1.0%的來蘇爾溶液用于手部的消毒;定期用復合亞氯酸鈉15~20倍稀釋后用于雞舍環境及用具消毒;②保持雞舍干燥清潔,經常通風換氣,冬季在通風時必須保持舍內適宜的溫度;③控制飼養密度,建議適宜的飼養密度為:1周齡30只/m2,2周齡25只/m2,3周齡20只/m2,4周齡15只/m2,同時要保證每只雞有足夠的食位和水位;④禁止使用發霉變質的墊料,新購進的墊料一定要曬干后再使用,墊料儲存要注意防潮;⑤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計劃和驅蟲計劃,定期進行相關疫病的免疫接種和驅蟲。以上幾點措施要切實執行,加上在養殖過程中的細心觀察和精心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疫病的風險。
4.2合理選擇藥物
發生疫情后,有的養雞戶憑經驗處置,濫用抗生素,不但沒有緩解病情,反而導致耐藥性增強,最后即使請專業獸醫診治,也已經無藥可用。
建議養殖戶在2周齡肉雞的飼料中添加抗球蟲藥如莫能菌素(每噸飼料中添加90~100g)、鹽霉素(每噸飼料中添加60g)或馬杜霉素(每噸飼料中添加5g)進行雞球蟲病的預防。如發生球蟲病時可在飼料中添加磺胺喹沙啉、二甲氧芐氨預混劑(每噸飼料添加500g)或用磺胺喹沙啉鈉可溶性粉添加到飲水中(1L水添加3~5g)進行治療,若同時伴有大腸桿菌感染,可配合大觀霉素飲水(1L水添加0.5~1.0g,連用3~5d)或肌注慶大霉素(5.0~7.5mg/kg體重)進行治療。
5小結與體會
隨著養雞業的發展,雞病的發生越來越復雜,混合感染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對于該次混合感染的發病原因分析如下。
(1)對墊料質量把關不嚴。該養殖戶使用刨花墊料,在檢查時發現購進的墊料潮濕。潮濕的墊料是曲霉菌生長繁殖和雞球蟲發育的適宜條件,因此,潮濕的環境是雛雞感染曲霉菌和雞球蟲的主要誘因。
(2)基本防疫措施不到位。雞舍入口處未設消毒池,工作人員隨意進出,同時沒有定期對雞舍進行嚴格消毒。雛雞對病原菌基本沒有抵抗力,在沒有任何消毒措施的環境中很容易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