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問診”悠著點
柏 青
日前,搜狐網一項“你是電子病人嗎”的網絡調查顯示,在參與投票的1710人中,約60%的人表示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查一查這是咋回事。同時有52%的受訪者喜歡從網上獲取健康知識。一些正規醫院開通的“網上接診”服務,更是受到不少患者青睞,可見“網上問診”已然進入尋常百姓家。
然而,“網上問診”在為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方面,網上開出的藥方千差萬別,內容難辨真偽,有的“處方”甚至聳人聽聞,診斷質量大多無法保證。另方面,網絡論壇上為數眾多的“醫師”“老專家”,是否具備合法行醫資質很難判斷。五花八門的醫療網站上“網上接診”的“醫生”真偽混雜,不可一概全信。此外,“網上免費問診”正逐漸成為一些人推銷醫療器械、藥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藥品的幌子,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一些來路不明的藥品銷售網站往往打著國家科研機構、專科病醫院的旗號,推出某某所謂“知名醫生”、“專家”幫網友答疑解惑,名為“免費接診”實則賣藥獲利。筆者打開某中醫研究院網站,試著在彈出的即時咨詢對話框中咨詢糖尿病治療,“在線專家”立即推薦該院“獨一無二的糖尿病治療法”,隨后提供了10多種中藥方劑供選擇,并聲稱“2到3個療程即可治愈,終身不復發”,顯然有坑蒙拐騙之嫌。
“網上問診”除了有誤診誤治之憂,在維權上也存在風險。據了解,“網上診斷”這種邊緣的診斷方式,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和監管。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醫生資質無法核實。如果出現問題,患者將無法找到網上醫生,責任很難追究,相關部門也無法對具體的診療行為進行調查取證。因此,“電子病人”“網上問診”時,必須悠著點!
洛陽性奴案的倫理反思
肖 克
9月3日,洛陽男子李浩因將6名歌廳女子囚禁為性奴被捕。洛陽性奴案,讓人驚嘆現代社會竟然還暗藏著如此深刻的人性之殤,其所挑釁的社會底線遠遠突破公眾的容忍范圍。
這樣一件令人避之不及的惡性案件,為何要以大篇幅作重點追蹤報道?這樣一件絕對偶發的事件,幾乎不具備標本意義,為何要占領報紙封面,進入公眾視野?不可否認,媒體在某種程度上有嗜血的傾向,因為他們將公眾揣度為一定程度的嗜血。這是一個復雜的媒體倫理問題,在迎合與引導之間很難找到絕對的正義;這里還有一個非常難以面對的人性現實——人們對血腥案件幾乎天然地會表現出某種亢奮,對與之相關的話題津津樂道。在這里,我們不想討論新聞的趣味是高尚還是低俗,我們只想說,這起“性奴案”,它具有奇聞聳聽之外的價值,值得以理性對待。
如果我們把興趣點停留在“歌廳女”、“性奴”、“殺人棄尸”這些詞語上,那么這就是一則十足的低俗故事。我們接下來真正關心的,是作案人的心理故事。他何以如此陰暗骯臟?他何以如此高估自己的作案技巧?他何以克服普通人都有的恐懼、緊張和退縮?他何以爆發成為冷酷的施暴者和嗜血者?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以理解這一事件在他個人世界中萌生的邏輯。我們需要理解這邏輯,并且將它嵌入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系,以此來恢復我們對秩序的信任、對人性的信心。
從“醫跑跑”看醫者的良心
夏 荷
近日,上海某醫院幾名醫護人員在手術室發現醫院起火,盡管醫護人員曾試圖撲滅大火,但最終放棄正在手術的病人,自顧相繼撤離,最終導致病人不幸身亡。經公安、消防、衛生部門認真查核,事故原因已基本查明,相關責任人已得到處理。目前,事發醫院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陳愛東已被免去相關職務。此事件經媒體報道,引來公眾一片憤慨之聲。
像汶川大地震時的“范跑跑”,這幾名醫護人員的行為較之于“范跑跑”,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相比于那些為了挽救他人生命而沖在危險一線的白衣天使,這幾名逃跑醫護人員的行徑,簡直令人無法容忍。同時,醫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不足亦暴露無遺。
救死扶傷本是醫護人員的天職。全力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是醫生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公眾的反應可以想象:本應該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醫生們,怎么可以在危急關頭拋下完全沒有逃生能力的病人不管,自顧逃命呢?試想,如果都是如此的“醫德積淀”,又怎能奢望這些醫護人員救人于危難之中?
對此問題的追責只限于副院長免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真正需要的是,對整個醫院的管理體制進行深刻的反思并進行“大手術”,對相關責任人也應嚴懲。對此問題必須進行深度追責,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敷衍,否則悲劇很可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