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具匠心的沙畫片頭,頗具質感的畫面,壁壘森嚴的白山館,與諜戰劇類似的環境、色調,但卻不同的敘事方式,這是電視劇《青盲》最初的呈現。實際上它講述的是在國共兩黨內戰時期,我黨特工為了營救毒氣專家而冒死進入白山館,奉命執行越獄計劃的故事。劇中融合了諜戰、心理懸疑、情節劇的特色,看似很慢的劇情推進,恰恰是導演和編劇煞費苦心的安排,細細鋪陳、娓娓道來、環環相扣,劇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頗具設計感,在慢節奏中讓觀眾駐足,可見主創的功力不凡。
《青盲》被稱之為中國版的越獄,與美式越獄相比較,雖都是在狹小的空間之內的逃生故事,但與美國人向往的光明和自由不同,《青盲》展現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們堅定的信仰與責任,以及監獄環境中的復雜人性,劇中人物個性鮮明、各具特色。匯聚于和偉、沙溢、王麗坤、蘇巖、吳秀波等實力派演員加盟,呈現了各自的精彩,即使50集的長度觀眾也未感冗長、乏味。
制片人馬中駿
《青盲》為信仰而戰的故事
金牌制作人馬中駿可謂一直佳片不斷,眾多劇集觀眾耳熟能詳,從早期的《半生緣》、《神雕俠侶》到如今的《老馬家的幸福往事》、《青盲》無不排在收視前列。如今在諜戰劇扎堆的時代,他又獨樹一幟地講起了越獄的故事。在電視劇高度發達的當下,想在某一類型劇中有所突破談何容易,但馬中駿和他的團隊又做到了,在《青盲》播出的時日里,不少觀眾都津津樂道這個挖地道的故事。
三年前,當馬中駿看到原著《青盲之越獄》時,憑借多年的經驗和敏銳的心,他確定這是一個不錯的小說,具備改編成電視劇的基礎,于是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籌備。小說《天眼》的作者景旭楓被他找來改編劇本,他不限定時間、集數,放手讓景旭楓去創作。兩年之后,景旭楓將一個挖洞的故事改頭換面,塑造了一個全新的,長達50集,具有無比堅定信念,不惜一切代價挖洞救人完成革命使命的新故事交還馬中駿,這正是他想要的。
對馬中駿而言,《青盲》最吸引他的在于環環相扣、扣人心弦的情節設置。而景旭楓又為人物賦予了更豐富的人性,突出了張海峰身為共產黨人的信仰,為了信仰他可以舍掉一切,包括愛情、甚至生命。“劇本已經將單純的情節劇提升到為信仰而戰的故事,而信仰恰恰是當下最缺失的一份情感。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青盲》都是最根正苗紅的電視劇。”此外,劇中還加入了大量的情感才沖突,使得劇情更豐富、人物更飽滿,情感更糾結,具備了拍好它的先決條件。
馬中駿與楊文軍合作多年,深知他的能力與才思,萬事具備,只欠開拍。
一部50集的戲,無論對創作者還是電視臺都是考驗,首當其沖要考慮的是如何不讓觀眾流失,馬中駿將美劇中善于呈現細節的表現手法移植于該劇,每一步都交待的非常清楚,完整地向觀眾講述每個環節。但又區別于美劇的敘事方式,所有的故事始終圍繞中國式的信仰展開。
“應該說于和偉是我和導演都非常認可的演員,他演技出眾,本身就非常內斂,很適合這個角色。王麗珅身上有種純凈的美,與王玲雨的氣質很吻合。蘇巖是給點陽光就燦爛,演得確實出色。沙溢的表現是個突破,觀眾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形象。”在馬中駿的字典里,“適合”是最重要的原則。經過他的妙手調配,精彩就此誕生。
“電視劇始終要保持真善美的主旨,這個永不會改變。無論故事是大是小,都可以擁有情懷,傳達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馬中駿一直秉持著這樣的創作理念,正如同在這個與信仰為伴的故事里,在監獄的狹小空間內,我們仍然看到最閃亮的人性,最純真的感情和最無私的奉獻。他告訴我們美好無處不在,美好永存心間。
導演楊文軍
小空間烘托大情懷
新銳導演楊文軍憑借《老馬家的幸福往事》剛剛斬獲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導演獎。外表文弱的他,卻有著金戈鐵馬的胸懷,因而他更喜歡拍攝故事跌宕起伏、充滿人文和社會情懷的作品。
采訪伊始,楊文軍就“如實交待”了《青盲》的誕生過程。
“原著小說《青盲之越獄》講述的是在小空間內的斗智斗勇的故事,主要利用讀者的急迫心理和懸念感抓人。把它改編成劇本會更趨向于情節劇,我認為這樣如果拍成電視劇顯得過于單薄,因此與編劇景旭楓溝通,決定要把它做成包含情感、情義、反映人性的電視劇。但原著中有不少內容都無法在鏡頭前展現,例如原作里交待牢房內都安了竊聽器,犯人們交流要耳語,而這在電視劇中無法呈現,喪失了可看性,所以在劇本的創作中需要加入大量內容,其中情感線是擴充較大的一部分內容,這樣既增加了戲劇沖突,又增強了可看性,是必要的。畢竟一部50集的電視劇光靠情節不能持續吸引人,后面需要一些大情大愛的內容來拴住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從各地方臺的收視率來它,我們這樣的改編是成功的?!?/p>
將一部諜戰懸疑劇拍攝成50集的長度對創作者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楊文軍坦言期間有幾家電視臺均對此表示過懷疑,擔心如此長度是在挑戰觀眾的耐心。
“但我對此卻信心滿滿,越獄的題材永遠都逃不開幾個元素,都是在狹小的空間內,門上有鎖,需要挖洞,在此基礎上大大地加強感情色彩,充實人物個性,展開人性特質,讓每個人都不一樣,都非常鮮活。讓觀眾看到特定環境下的復雜人性以及人性的轉變。這樣觀眾才會愛看,就不會覺得長。”
為此主創人員在這些人物身上下足了功夫,不僅主要角色如張海峰的不露聲色、王玲雨的冷艷、張蘭的嫵媚熱情等都鮮明個性,就連配角也都是花了極大的心思去挑選,被觀眾普遍記住的馮彪和鄭小眼原本都不是演員,他們均為副導演,但因他們自身的形象與角色的契合度很高,故而決定由他們出演,他們果然演技不俗,現場能夠根據自己特點和所擅長的內容做相應調整,以此加強自身的特質來突出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所以觀眾也就記住了外表很糙,但心卻比針眼還細的馮彪和善于見風使舵的鄭小眼,拍攝中像這樣的火花不斷。
全劇都在講述如何挖地道以及如何營救毒氣專家劉明義,而最后的結局卻是大家通過一根電線桿逃出了白山館,這讓觀眾匪夷所思的同時也產生了質疑。而實際上這正是導演楊文軍的刻意安排,“在那樣一個年代,這種廢棄的電線桿是很好的越獄元素,況且挖了那么久的地道,觀眾會產生厭煩感,我們了解觀眾的觀感。在此時安排這樣的情節,用這根電線桿配合張海峰絢麗的縱身一躍,不僅是最后的高潮,也是對張海峰這個角色長久壓抑的一種釋放。同時它體現了一種極致的浪漫,是一種藝術的處理方式?!?/p>
每個角色都是突破
一部戲的好看與否與演員的演繹有著莫大的關系。出色的演員能夠讓角色出彩,楊文軍對此番合作的演員們贊賞有加,從主演到“打醬油”的配角都有著極強的塑造力,有些甚至是自我突破式的出演,正因為這樣而成就了《青盲》的精彩。
“劇本出來后,張海峰這個人物是做了很大調整的,他是個堅定的信仰主義者,為了信仰可以犧牲一切。作為高級特工,他要睿智、沉穩、內斂,喜怒不形于色。這個角色非常重,全劇約1200多場戲,而且大多是內心戲,非常難演?!焙茱@然,于和偉出色地完成了角色,被觀眾認可。用楊文軍的話來講就是于和偉用那種突然爆發而又轉瞬即逝的力量征服了觀眾,將張海峰的隱忍、含蓄、不露聲色拿捏到位。
于和偉是楊導籌備這個角色的第一人選,雖然出演時他還遠不及現在的人氣,但作為導演楊文軍相信這么好的演員有著超強的塑造力。這個戲也讓于和偉演得相當壓抑,他曾開玩笑說每拍完正常的一條后,允許他再來一條歡樂版。
王麗坤身上有一種冰冷的美,很符合劇中王玲雨的氣質。作為年輕演員,對于現場很多臨時發揮的戲她都能快速領悟導演的意圖,表演也很具爆發力。包括幾場很重的感情戲,那種絕望都被她演繹得非常到位。而蘇巖飾演的張蘭則是暖的,王玲雨與張蘭是冰火兩重。
原著中張蘭本是若有若無的人物,因為劇中的王玲雨的氣質是冷的,張海峰是冷的,觀眾不能接受過多陰冷的東西,需要溫暖,需要感化。因此從人物的設置上,從全劇的色調上,都需要一點溫暖和一抹亮色,而張蘭就是這抹色彩。張蘭死時穿的那雙紅色高跟鞋則表現了對生命、對情感的強烈渴望。由于蘇巖的出色表演,觀眾完全被張蘭的命運、情感所感染,被她的真情打動,所以這個角色是為全劇加分的。
這部戲對沙溢來講是全新的突破,一位富于喜感的演員挑戰冷酷無情的軍官需要一番適應,在楊文軍的慧眼和點撥下,沙溢給了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雖然心狠手辣,但面對情感,內心仍然翻云覆雨的徐行良讓越來越多人認可,相信沙溢的戲路也會就此持續拓寬。
該劇中最大的“一瓶醬油”來自當下最炙手可熱的吳秀波,他飾演國民黨的幕后推手司徒灰,以一襲灰色長衫示人,他少言寡語,但凌厲的眼神卻能看穿人心,可將一切化為無形。楊文軍表示兩人已經五度合作,彼此的了解可謂不言自明。吳秀波在劇中的戲份雖不多,但卻極其出彩,尤其是審毒氣專家劉明義的那場戲,司徒灰未動一絲一毫的刑罰,緩緩的語調下看似不緊不慢,但卻是步步緊逼,將自己精心設的局一層層剝開給劉明義看,那種冷靜和冷酷,刻在每一個字,每一個眼神里,讓接受過特訓的毒氣專家瞬間意志瓦解,甚至流下了絕望的淚。
這是個區別于以往印象中的幕后推手,況且他還架著雙拐跛著腳。劇本中的審訊場景是你來我往極具表現力的,但吳秀波希望用一種不動聲色的表演來詮釋,用他內在的張力讓觀眾感受到這個人物的毛骨悚然。而跛腳也是他刻意設計的,以反襯司徒灰文弱外表下實則縝密把控全局的能力。
雖然《青盲》的上星時間延后了,但楊文軍對這部電視劇的前景充滿信心,這不僅源于各地方臺播出后的良好反饋,更來自于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品質?!皯蚺耐旰笪覀冞€補拍了幾次,根據大家看完以后的意見進行修改,上星之前一直會做這樣的微調,盡可能的做到盡善盡美?!?/p>
編劇景旭楓
好的創作是殊途同歸
《青盲》的原著作者張海帆與編劇景旭楓同為新浪第四屆原創文學大獎賽的獲獎者,兩人也因此而相識。
原著的故事相對簡單,講述了中共地下黨員張海峰的主動暴露、被捕、挖地道、營救毒氣專家并成功越獄。這是一個好的故事,夠緊張、刺激、扣人心弦。但這不是一個好的劇本,情節單一、相對枯燥,人物缺乏性格,不足以拍成長篇連續劇。
景旭楓接手修改劇本,二年多的打磨,終于完成了這部50集的長篇巨制。不僅因為增加的內容龐大,還因為他要慢工出細活。
景旭楓透露,在《青盲》的改編過程中,原著中的情節只保留了不足20%,“我把原小說打碎了,把有用的點留住了幾個,其他的內容都是重新添加的。比如感情部分、人物的性格等都是后加入的。畢竟只有如何越獄這種單一情節未免枯燥,加入新內容才會制造新的矛盾沖突,故事才會好看?!痹就趿嵊旰蛷埡7迩橥置?,失散多年,沒有愛情戲,但劇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情感淵源以及王玲雨和徐行良之間的情感糾葛。還有張蘭,這個在劇中公認的亮點,原著中卻是類似路人甲的角色,她也被景旭楓進行了極大豐富,使情感內容占到了全劇的三分之一,看點大大增加。
此番是景旭楓與楊文軍導演的首次合作,合作得非常順暢。在景旭楓眼中,楊導對感情戲的處理尤為出色。拍攝過程中,導演與演員對劇本的二度創作司空見慣,而作為編劇,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修改,景旭楓的觀點或許說出了這個行業的某些規律?!皩а莺脱輪T都是很尊重劇本的,他們大多改的都是細節,有些我沒有想到的地方被他們改后得以完善。實際上面對高水平的導演和演員時,由于大家處在同一高度,真正的意見分歧會很小,只是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同,最終的目標都是一個。通過這次合作,我愈發感覺到創作走到最后大家的想法其實是相通的,雖然半路會有分歧,但絕對是殊途同歸。就像解數學題一樣,雖然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但方法絕對不止一種。”
絕非效仿,存同求異
被稱為中國版越獄的《青盲》,因為同樣講述監獄、挖洞、逃跑、救人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及美劇《越獄》,然而景旭楓認為,作為一個越獄的故事,上述元素是這一類題材必不可少的內容,就如同諜戰劇中的臥底、竊取情報等情節一樣。既然是講越獄的事,又怎能少了挖地道或者暴動的場面。某些元素肯定是類似的,完全存同求異。
“這個戲寫得很辛苦,在已有故事的基礎上設計與之匹配的人物。副線人物好定位,有個鮮明的特征就可以了。但主線人物很難,人物既要豐滿,性格又要鮮明。如今大家看到的張海峰,應該是與原著故事比較匹配的。他是信仰高于一切的人,情感比誰都豐富,但卻看似比誰都冷,他為了信仰,為了責任,可以放棄所有。我相信那個時代的共產黨員就是這樣的,否則不會有我們的今天,這是當年真實的寫照。”
為了保證劇集的好看,無論是情感戲、還是配角戲,三五集就要有個小高潮,情節該如何設計,既要好看又不能重復,這也讓景旭楓費足了腦筋。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功敗垂成的精彩、環環相扣的緊張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這讓他也享有了一絲成就感。
在景旭楓看來,演員們的表演非常精準,“于和偉是那種能把壞人演得讓人恨得牙根癢癢的演員,證明他的功力深,因此張海峰自不在話下。王麗坤的優點是她的眼光很清澈、很干凈,沒有俗氣。演出了王玲雨的那份天真。蘇巖將張蘭成熟、嫵媚、風情萬種但心底干凈的特質都演繹了出來。是很讓我欣喜的一個角色。沙溢則很壓得住戲?!?/p>
一個高智商的故事,一段在敵人眼皮子底下的越獄結束了,但觀眾們意猶未盡,景旭楓的創作仍在繼續。學理工出身的他有著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據悉他又開始構建繁雜的白山館二期工程了。 “越獄雖然結束了,但阻止毒氣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因此新的故事即將上演。雖然張蘭死了,但蘇巖演得太好了,她應該會在續集中有更重的戲份。但續集不會寫到50集這么長,因為很難超越前作。”觀眾們只有拭目以待,期待景旭楓的“二期工程”早日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