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句是用來表示某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這一概念,作為人類語言的普遍的現象,受到了語言學界的廣泛的關注。Chomsky采用轉換生成方式來描寫英語存在句,其研究盡管有一定的解釋力,但由于把意義視為客觀的、和語法有截然界限的一個語言層面,因此存在著許多不足。
語言結構式是認知過程的產物,它是在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語言交際時,表達或理解的一方對句法結構都有所選擇。根據交際目的,反復運用某種結構形式就形成穩定的認知結構,這就是句法結構的認知基礎。大腦對外界刺激進行整理過程中,往往根據認知中的突顯性和事物的完整性來組織語言表達。英語there-構造,正是根據這一認知原則組織成的一種語言表達式。本文中,我們將對英語存在句進行了重新分類,并且采用射體界標這對術語來探討英語存在句的結構認知特點。
一、英語存在構式的界定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之中,人們運用語言來能表達事物的存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表達方式,語言中表達存在的形式之一就是存在句。根據Quirk(1972)的定義“存在句為斷定某物的存在”(Existential sentences assert the exitence of something),我們認為,英語的存在句不僅包括由there引導的特殊句式結構,非there引導的表示某物存在的句子也屬于存在句。它們傳達信息的方式雖然不同,但表達了同樣的認知內容。
(一)There-構式
Lakoff(1987)指出存在there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空間,把聽話者的意識聚焦于名詞短語的所指。張克定(2007)認為there本身沒有具體的詞匯意義,僅僅起到觸發作用,用以引出重要信息。我們認為存在there和指示there處于一個由實指到虛化的語法化連續體上,存在there有保留著指示there語法化后的痕跡,提供回溯到具體的存在處所的途徑;在更大程度上,存在there是心理空間的建構詞(mental space builder),在聽者或讀者的大腦中建立一個心理空間,強調抽象處所對存在物的包含性。
遵循原型范疇理論,英語存在句的原型句式為There+be/V+NP+X,即非重讀引導詞there和動詞be的不同形式以及非be動詞構成的句式結構。其中X為擴展結構,代表NP右邊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構,包括零表征、處所、時間、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等。
(二)存在性與呈現性存在句的異同
Hanny(1985)、Lumsden(1998)指出there-結構如使用be動詞以外的其他動詞,則該結構具有呈現功能。有些學者,如Huddleston and Pullum (2002)、張克定(2006)等,把由there引導的句式結構分為存在性there-構造和呈現性there-構造兩大類。從語法角度看,呈現性和存在性存在句的謂語動詞有著明顯差異:存在性使用的是系動詞be,而用于呈現性存在句的是表示“存在”、“發生”、“出現”、“坐落于”等意義的實義動詞或動詞詞組。存在性表達的是一種靜態方位關系,而呈現性存在句所表達的則是一種動態的移動關系。
根據Langacker(1987,1991)認知語法觀,動詞是一個過程,一個是靜態的較長過程,另一個是動態的較短過程。我們認為,二者盡管在語法分布上不同,但它們都是物理空間或心理空間的一個物體的持續過程。例如:
(1)There was a knock on the door.
(2)There once lived a poor far-
mer who had four sons.
在例(1)中,系動詞be雖然表明一個靜態的過程,卻含有動態之意,即“會有人應敲門聲開門”;在例((2)中,live暗示著一個相對短暫的動態過程,同時也包含著“農夫永遠是農夫”的靜態之意。從認知角度來看,存在性與呈現性存在句的共同規律大于細節差異,它們是同一范疇中的的典型成員與邊緣成員。
三、存在句的認知整合過程
語義是語言的基礎,而語義存在于人的概念化過程中,語義結構即概念結構。句子結構決定于語義結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不僅取決于它的概念內容,也取決于這一概念內容是如何被觀察、感知和理解的。對語義的描述離不開意象,意象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成分之一,是概念內容在大腦中的形成的構思方式。同一情景由于觀察方式和角度不同在大腦中形成的意象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
意象與意象之間的不同識有四個參數決定的:方面選擇、場景視角、突顯和詳細程度。Langacker用射體和界標(trajector/ landmark)這對術語,來表達突顯。射體指在勾畫(profile)的關系中被賦予首要突顯焦點的參與者,而界標指被賦予次要突顯焦點的參與者。
射體和界標是認知語法的重要概念之一,其語義解釋力很強。Langacker等人用射體—界標理論詳細描述了空間介詞的語義,揭示了介詞各義項之間的關系。射體—界標理論不但可以用來解釋述義結構,還可以用來解釋句法的多樣性,即為什么可以用多個句子形式來描述同一個情形。例如,動詞go這個象征結構的主要意義就是隨時間的進展,移動物體(即射體)從另一運動物體(即界標)處逐漸離去。這種伴隨著射體—界標變化的過程就是動詞的意義。
英語存在句的結構是射體和界標的關系,射體是由抽象處所充當的復合空間,存在客體作為界標,強調處所對其內部存在客體的包含關系。There 指明一個抽象場景,可以識解為包含某種關系的抽象區域;be的關系側面是一個隨著時間流失的穩定情景的延續,即射體和界標之間的關系。be和there構成復合結構后,仍指一個非完成的過程,但焦點已經轉移到了被賦予射體地位的場景there上,即抽象場景there變成了射體;be的原射體變成了界標1,由一個名詞補語來例證;由介詞短語來例證的抽象情景轉換成了界標2。在整個述義的背景(即基體,如時間)的作用下,就產生了存在句。
There be復合結構繼承了動詞的過程側面,但復合結構卻以抽象場景作為它的射體,意味著首要突顯焦點從be的參與者轉移到抽象場景,原be的兩個參與者背景化為次要突顯界標,這樣整個述義的突顯焦點就從參與者—過程關系轉移到場景—過程關系,場景是一個包含其他關系的抽象區域。
運用射體—界標理論分析英語存在句,避免了轉換生成語法遇到的“無來源句”問題。英語存在句和其所謂的“來源句”,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句子,在意義上有著明顯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不同側面的突顯程度不同。來源句突顯的是存在客體—處所—穩定關系的持續,存在句突顯的是處所—存在客體穩定包含關系的持續,兩者首要突顯的焦點不同。此外,這兩個語法結構所體現的意象圖式也不同:來源句體現的是來源-路徑-目標圖式,存在句體現的是容器圖式。兩種句式表明視角選擇不同,突顯側面的不同,導致不同的語義結構。因此,語言結構的分析和理解,應根據認知主體觀察情景的方式、物體和事物突顯的不同程度、選擇注意焦點來進行。
(作者簡介:韓佳玲,華北電力大學英語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