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藝術是一種理想化的藝術表現,它不以如實地描繪物象為目的,而是遵循形式美的規律和法則、運用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對自然界加以美的再創造,使之在形象、色彩、構圖等方面由自然形態升華到藝術形態,在視覺藝術領域中獲得廣闊的新天地。響堂山石窟的裝飾基本都包含在這個范疇里。
在佛教傳播發展的進程中,不僅是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歷程,也是裝飾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從佛教的傳播發展過程中,各種藝術手段是佛教傳播教義最為有效且重要的輔助形式,而這其中裝飾藝術是其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
古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筑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精舍式寺院建筑,設有佛殿、佛塔等;支提式則指依山開鑿的石窟,巴拉巴爾石窟群是現存最早的古印度佛教石窟。這兩種形式的佛教建筑傳入我國后,精舍式寺院建筑演變為我國的塔廟,支提式寺院建筑則演變成了石窟寺。因石窟依山而建,堅固、耐風化,故又有希冀佛法能同石窟一樣永世流傳、護國護教之意。因此,南北朝有很多佛教信眾樂意開鑿佛教石窟寺。隨著佛教的傳播,佛教裝飾藝術也因文化、地域的變化而有了新的發展變化。
但隨著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一尊單一的佛像已不能滿足信徒們對佛的向往,于是極樂世界以及和佛有關的故事開始被描繪。在建造佛教建筑、大興佛教崇拜的同時,佛教的各個領域也開始應用豐富多彩的裝飾藝術。佛教開鑿石窟寺雖起源于印度,卻空前發展于中國,其分布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數量之多甚至超過其發源地印度,成為世界上佛教石窟寺最發達的國家。
響堂山石窟是中國北方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佛教石窟寺,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鼓山,包括南響堂、北響堂兩處石窟,相距約15公里。兩處石窟皆始建于北齊(公元550-577年),隋唐、明又有續鑿。現存共16個洞窟,大小佛教造像四千三百余尊,是研究我國北齊佛教石窟寺雕塑藝術、裝飾藝術和書法藝術的重要石窟。
北響堂石窟,現存九個洞窟、兩個小龕,大小造像共七百余尊。由南向北為序,可把九個石窟分為南、中、北三組。每組都有一個北齊時代開鑿的大窟。第一組三個窟,包括第一、二、三號窟。其中一、三號窟皆始建于北齊。一、三號兩窟組成外形似單層多寶塔的建筑,一號窟及其上側的火焰寶珠等,象征塔剎和覆缽,三號窟則象征塔身。三號窟原來仿木結構的前廊和窟檐頂已坍塌,后期修整時在廊前加修了三孔石券和它上面的平臺,掩蓋了原貌。第三號窟即南洞,始建于北齊晚期天統四年之前(公元568年),窟內刻有大量經文,又稱刻經洞。第二組包括四、五號窟。五號窟建于明,稱“嘉靖洞”。第四號窟為中洞,即釋迦洞。窟前坍塌的前廊前面有四根已殘的,有側角的八角列柱,仍可看出柱上雕滿仰覆蓮和火焰寶珠的精美裝飾紋,洞口兩側各雕造一尊滿身飾纓絡的高大菩薩像,與大佛洞的結構、時代和雕刻技法非常相近。窟外上部,與第一和三號窟一樣亦有多寶塔式的建筑,從遺留的高大建筑殘體和火焰寶珠來看,當年是很宏偉壯觀的。第三組石窟,包括六、七、八、九號四個窟。第七號窟即北洞,又稱大佛洞。窟內橫寬12米、進深11.95米、窟高11.3米是南北響堂所有16個石窟中規模最宏大者。大佛洞始鑿于北齊初期,到北周滅北齊時尚未完成。窟內正中有通頂長方柱,為便于\"禮佛\"時繞行,沿后壁鑿有隧道。正面寶壇上是釋迎牟尼端坐須彌座,是響堂寺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坐像高3.5米,故此窟又名大佛洞。此窟的裝飾性雕刻很多,如本尊舟形佛背光中的紋樣雕刻,龕眉及其上面的飛天、天龍等高浮雕,還有窟壁上一排排的大型火焰寶珠(亦稱摩尼寶珠)等,都精美絕倫。
南響堂現存七座石窟,規模小于北響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齊。七座窟分布成上、下二層,下層一號窟為其中最大者,因內刻《大方廣佛華嚴經》又名華嚴洞。正面龕原為一鋪七身造像,本尊釋迎牟尼坐像是響堂石窟本尊中,保存最好的一尊,高1.56米,雖頭部稍殘,仍不失北齊佛像的神態豐貌。窟內另有較為珍貴的一個舍利塔和兩處浮雕。
第二號窟是第一窟的西鄰,其時代、形制和大小,與第一窟基本相同。因窟內勒刻《大般若經》的部分經文,故亦稱般若洞。上層的五座窟前有明清加修的大平臺。五座窟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三號窟,在左邊的最高處,又稱“空洞”,已被盜毀;中間的第四、五、六號窟為第二部分,皆為北齊中后期建造。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窟內皆呈方形、洞口全雕有列柱、皆為三壁三龕式,寶壇上都是各雕造一鋪造像、龕眉雕天蓋式帳幕,雕刻內容和雕刻技法上非常接近。但四、六窟被盜毀很嚴重,只第五號窟保存尚好。
第五號窟為釋迦洞。是三壁三龕,正面本尊釋迦佛坐于束腰蓮座之上,左雕阿彌陀佛,右雕彌勒佛,窟頂上的十瓣大蓮花與地面上的十四瓣大蓮花遙相映照。石窟門外額雕有雙龍,洞口兩側雕刻有古樸大方的大葉變形纏枝忍冬紋,此窟與北響堂“釋迦洞”雕刻技法相似,時代亦應相近。
第七號窟是上層五個窟中保存最好的。其技法、形制和時代,都與刻經洞相似。三面寶壇上各龕都雕刻一鋪五身造像,正面龕為本尊釋迦佛,頭部已被盜毀,兩側為二菩薩,二弟子;右龕是阿彌陀佛佛是善跏式坐于須彌座上,赤足踏于蓮莖之上,蓮莖生于座下人頭的口中,極為別致、奇特,在全國石窟中很罕見。窟頂正中蓮花紋四周的飛天、伎樂天和洞外上部欄額的飛天、舍利塔等雕刻也都精美動人。在佛像頭項光以外的四壁上廣造千佛,即“賢劫千佛”,全窟大小造像共計1028尊,故此窟亦稱千佛洞。
響堂石窟是我國現存北齊時期最大的石窟雕塑藝術寶庫。那些北齊“無名”的藝術匠師們,在掌握了本民族繪畫、雕塑、建筑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合了印度、鍵馱羅等雕塑藝術的技法,經過了兩者的結合發展,而逐漸融合出具有我國傳統風格的雕塑藝術形式,從而創造了具有北齊風格和時代特點的石窟藝術,開啟了隋唐雕刻藝術的先河。
堂山石窟的裝飾手法應用自然,裝飾內容變化多端。其裝飾類型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依據劃分出不同的分類標準:
一是依照裝飾藝術的內容來分類,我們可以把響堂山裝飾紋樣分為植物裝飾紋樣、動物裝飾紋樣和其他裝飾紋樣。其中植物裝飾紋樣我們又可以依據使用元素分為忍冬裝飾紋樣、蓮花裝飾紋樣、卷草裝飾紋樣、蓮葉裝飾紋樣及樹紋等裝飾類型;動物裝飾紋樣又可以分為龍紋、獅子紋、柱礎獸及大象紋樣、朱雀紋樣等;我這里講的其他紋樣是指不屬于上述兩種類型的紋樣,在響堂山主要指的是連珠紋、摩尼寶珠紋、火焰紋等等。
二是依照裝飾藝術的象征意義來劃分,我們可以把響堂山裝飾紋樣分為有宗教意義的和單純裝飾的兩種類型。有宗教意義的紋樣有摩尼寶珠紋、連花紋、龍紋、獅子紋及大象紋等;而單純具有裝飾意義的紋樣則是卷草紋、忍冬紋、連珠紋等,它們一般沒有具體的宗教涵義。
自兩漢至南北朝,尤其是在西晉以后,隨著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及都城的不斷變化,我國裝飾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果說三國兩晉時期大多沿襲漢代大氣雄渾的裝飾風格,那么之后的南北朝則更多的是各民族文化及外來文化的融合。尤其是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以蓮花紋樣為代表的植物裝飾藝術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器物上。我國裝飾藝術也從過去以動物裝飾紋樣為主,開始向植物裝飾過渡,并最終在隋唐時期取代動物裝飾,成為裝飾藝術的主流。響堂山石窟就是在南北朝這一過渡時期末期的北齊石窟,通過對響堂山石窟裝飾藝術的研究,來探索北齊裝飾藝術的風格特點,及其對隋唐裝飾風格的影響。
(作者單位:李雪山,石家莊學院;聶書法,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