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幼兒園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占據著相當的比重。但是,隨著音樂教育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單純的音樂教育很難讓孩子享受到他(她)的快樂。幼兒音樂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表達心靈和心理感受的語言。對幼兒來說,音樂能促進智力、社會性、身心的健康發展;能提高對情感的感受和體驗能力,陶冶幼兒的情操,提高幼兒的文化和音樂修養。幼兒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未來幼兒音樂教育活動的課程模式,探索和發現一切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因素,使幼兒的身心得以正常快樂的發展。面對目前兒童音樂教材和兒童歌曲卻比較單一、滯后,很難引起孩子們的興趣的情況。老師們普遍反映,兒歌新作少,且不是水準差強人意就是難度偏大。令音樂老師們苦惱的是,每到兒童節或排演文藝節目時,只能選擇那些唱過無數遍的老歌來唱,如《同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讓我們蕩起雙槳》《七子之歌》等,但這樣的歌曲精品實在太少了。另一方面,兒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成人強,他們置身于電視、VCD、MTV、卡拉OK的包圍中,耳濡目染不自覺地成了成人歌曲的俘虜。但大多數流行歌曲要么涉及成人感情糾葛,要么宣揚游戲人生等內容,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音樂教育專家早已指出過,在兒童身心健康和道德情操的培養中,音樂教育有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內容健康、曲調優美的歌曲,其效果要遠遠好于思想品德課上老師們教條式的訓誡。好的音樂可以塑造人積極向上的情操,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
在今天的社會形勢作用下,孩子們被逼的多才多藝起來,幾乎個個都是小明星,大都身懷絕技。樂器是現在大多數家長的首選。讓孩子學習一種“樂器”是好事,但不要強人所難;只有孩子對一種“樂器”感興趣時,利用這個時機做出購買“樂器”的選擇是正確的。若錯過了孩子對一種“樂器”感興趣的敏感階段,就很難得到理想效果。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一種“樂器”的目的要明確,關鍵是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學習“樂器”是為了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培養良好的氣質,在“樂器”的學習過程中,能享受美感的快樂。審美體驗的過程主要有審美情感高漲、深化、升華三個階段。審美情感的高漲就是通常所說的“激情的渲泄”和“心靈的補償”,而情感深化就是“審視自我”、“體驗環境”。情感升華則是“回味與嘆息”、“憧憬與渴望”。兒童,尤其是幼兒,年齡還小,思維還很不成熟,也沒有成人那樣的人生經驗和豐富曲折的閱歷,要他們讓自己的思維脫離自身,升到一定的高度反觀自身、反觀自身的環境(深化),并且作出對人生過去與未來的感性記憶與隱秘渴望(升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只能是一晃而過的事。所以,兒童的審美體驗,其側重點在審美情感的高漲,而不象成年人一樣偏重后兩環節。兒童往往不甘于平庸的日常重復的生活,他們要體驗更新鮮更廣闊更無拘無束的生活,這種補償需求甚至比成年人還強烈。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良師,因此,培養和愛護孩子的興趣,是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給孩子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孩子的學習在快樂中開始,在兒歌中進行。那么,孩子就能得到美的體驗,感到學習的幸福和樂趣。音樂教育不是技術,它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我們千萬不能把音樂教育看作是簡單的訓練,而忽略了情感的培養。促進情感的發展,培養孩子愛藝術的情感,經驗告訴我們,孩子只有愛藝術,愛音樂,才能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成人要注意培養自身的情感素養,與孩子建立情感溝通的渠道,以各種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淡官闊支。幫助孩子分析和表現各種兒童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讓孩子理解不同的作品,在情緒情感上的差異,并能給予表現之,使孩子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逐漸變得細膩、深刻而又豐富。筆者呼吁廣大的幼兒家長、幼兒教師、社會媒介,端正教育態度,對幼兒的教育要合理、科學,不強行施加與幼兒年齡不相符的教育內容,這是必須注意的問題。
幼兒園音樂活動以其生動活潑的內容、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著幼兒的熱情參與,孩子們在唱唱跳跳中愉悅身心,在敲敲打打中發展個性,在拍拍奏奏中提高能力。兒童的創造力是對事物感知的體現,我們不應固定他們的思維,更不該對他們進行模式化教學。尊重孩子吧,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孩子自由發揮,還孩子一個本該屬于他們的快樂天地。在幼兒音樂教育過程中,不可否認一個事實,音樂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教育內容不單純是教孩子們跳舞、唱歌、做游戲等,這其中還蘊藏著對幼兒審美藝術的教育功能。回顧前幾年占據我國動畫片市場的日本、歐美動畫片就是奇特的快節奏、瑰麗放縱的藝術氛圍、夸張怪誕精靈、幽默滑稽的動作細節征服了我國的小觀眾,使我國的小觀從在情感高漲階段經歷沖浪一般的刺激感受,而大力神、奧特曼、米老鼠、唐老鴨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動畫明星。頗受小朋友們歡迎的動畫系列短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將父子親情中最富于情趣、最生動的部分演繹成一個個小故事,表現為節奏快,線條簡潔,形象夸張,在動作細節的處理上又不乏幽默,小朋友們不需要刻意思索就能體味到濃濃的親情和生活的樂趣。再如《小糊涂神》《紅孩子兒傳奇》等等,作者充分認識到,審美是第一階段在兒童審美體驗中的重要位置。一些美好的、健康向上的東西在審美第一階段或激烈、或平緩、或親切、或佻皮地傳遞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電視機前的小觀眾們。僅借兒童動畫片的創作特點,來促使和點燃起音樂教育的潛在功能和教育功效,有著潛移默化的借鑒影響動力。
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應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這一點是無須質疑的。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歌與動作,應重視調動幼兒的情感與生活的積累,引導其主動、愉悅地體驗音樂藝術的美,并鼓勵幼兒把自己內心的體驗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審美能力及情趣的培養,是通過具體的音樂教育活動實現的,只有掌握了粗淺的音樂知識技能、有一定的音樂素質與能力,幼兒才能在具體的音樂活動中運用學過的音樂技能表現自己的感受。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和音樂藝術表現的知識技能的傳授,并不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讓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知識技能呢?這是我們目前音樂教育活動中的薄弱環節,老師們必須改變現在單純的我教你學的現狀,要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操作藝術材料,并在主動參與聽辨、唱歌、韻律、敲擊、欣賞等的活動中去體驗、去實踐,從而獲得有關的音樂知識與技能。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從幼兒時期,就特別喜愛音樂,并在音樂中陶冶情操、尋找靈感,激活了大腦思維想象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音樂給了愛因斯坦帶來了創造靈感,音樂又使他對世界萬物引發出了創造興趣;音樂給他的發明帶來了動力,使他能在音樂的旋律音符中,激發起無數的想象力,給他的科學發明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音樂的教育功效和創造力是不可想象的。世界上著名的發明家、科學家,據統計,在幼年時期,基本都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音樂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神奇的。
(作者簡介:李靜,德州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