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的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審美能力,提高其運用母語進行閱讀、寫作和表達等能力,這其中包含諸如文字、語法、篇章結構、表現手法、文學知識等許多要素。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系統中,漢字教學雖然只是一個部分,但是,這個部分所具有的基礎性意義卻是不應小視的。漢字以及漢字思維或漢語思想,鑄成了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顯意識,這使得漢字與漢語具有一致性。每一個中國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都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關,都有一段神秘而有趣的故事,都具有不可低估、不可否認的文化價值。所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漢字的文化性和符號性都應當得到認真的落實和體現。
第一,繼承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感。漢字教學不應當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工具意義上,它還承載著更多的感情和文化內涵。不同的民族語言體現著不同的民族精神,民族語言是在思想感情上維系一個民族整體的基本紐帶。一個民族的語言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將它獨特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感知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感情滲透在人們的血液中,溶解在人們的心靈中,積淀在深層的心理結構之內。一個人學習本民族語言的過程就是在吸納民族的精神,鑄造本民族靈魂的過程。作家柏楊曾說:“在廣大遼闊的中國領域內,中華之子像一條看不見的魔線一樣,把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血統不同的人民的心聲,縫在一起,成為一種自覺的中國人”。可見,表意的漢字在文化上的巨大凝聚力。同時,漢字作為一種獨立于口語的各種變化之外的書面語,其文化載體的功能顯著。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數千年的淵源,用漢字記載的浩瀚的典籍,為我們記錄和傳承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作品大多數題材豐富,思想深刻,在時間跨越上縱橫幾千年,在作品范圍的廣度和深度上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其他各個社會生活領域,從而形成了一個宏偉結構,自成體系的完整知識寶藏,而這些豐富的歷史文獻和典籍是通過漢字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漢字已經同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燦爛輝煌的漢字文化融為一體,深深地根植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之中。完全可以說,漢字教學便是繼承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感的直接途徑。
第二,解讀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養。漢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上幾千年來唯一沒有中斷其歷史的文字。作為表意文字,漢字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可以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廣博精深的文化單元,就是一座恢弘的歷史博物館。幾乎每一個漢字都可以從字形、字音、字義來解讀一部分文化歷史。如狄是我國古代西部的一個民族,從“狄“字可以看出,這個民族的人身旁攜帶著一只犬;“貊”是我國古代東北部的一個民族,從“貊”這個字看,這個民族的人身穿裘,形狀如猛獸,所以“貊”字部首從豸。復旦大學的張世祿教授從這些文字得出結論:“今以社會進化之程推之,吾知吾先祖必為狩獵之野人也。”再如“好”字之形從“女”從“子”,在殷墟甲古文中便已如此,其構形為“女”大“子”小,意蘊母子,可理解為主次關系,這在殷墟卜辭的記載中還可以找到其他佐證。從漢字外延看,漢字文化所涉及的領域,不僅在于精神文化方面,而且廣泛的涉及到物質文化的各個領域,滲透到中華民族文明的各個領域。從普通的文房四寶,到漢字在室內的裝飾運用;從小到一柄紙扇上的題字,一只香袋上的繡字,大到亭臺樓閣的建筑裝飾用字,到處都可以看到漢民族文化與漢字的密切關系。所以說,漢字教學可以使學生接受漢字所背負、承載的文化信息,讓他們在感受中理解漢字,真切的體會到漢字的種種美趣,進而培養起對漢字的親切感、愛戀感,最終走進漢字之中,融入漢字之中,提高其文化素養。
第三,有益文言文理解,提高讀寫能力。文字是語言書面化的體現者。把握文字,不僅是理解書面語的前提,而且也是使自己語言書面化的必要條件,是寫作必須仰仗的工具。寫作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表現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要學習寫作,首先要過好文字關,包括文字規范清楚,文句通順等。有人認為語言文字對于作文而言,是細枝末節的事情,觀點鮮明、主題正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才是高難度問題。可是我所教專業的大部分學生,幾乎人人都能做到主題正確,觀點鮮明、結構完整;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基本上都能達到內容充實;而對于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而言,上百本作文中,盡管是大學生很少有句子沒有毛病、標點符號運用正確、書寫規范、沒有錯別字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規定小學畢業生的作文要達到語句通順,書寫工整,不寫錯別字,可是進入了大學的這部分優秀者,都經常會在作文中出現病句和錯別字。也就是說,小學、中學應該完成的任務,拖到大學仍未完成,可見語言文字的基本功比之于作文教學的其他方面,確實是尤需著力的一個方面,它才是作文教學中真正的“高難度”問題。
教學大綱指出,大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理解、欣賞和表達能力,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這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知輕能的有力矯正。大學語文課中文言文占有較大的比例,應當承認,文言文學習的最大障礙是文言實詞。呂叔湘先生在《語言的演變》一文中指出,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要,因而變化速度也最快,最顯著。由于古今語言存在著這樣大的差異,在閱讀文言文時就必須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把每句話甚至每個字是什么意思,以及為什么是這個意思等都要理解透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好每一篇文言文,才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否則,無論多么深刻的思想分析和藝術挖掘,都將是空中樓閣。
第四,弘揚漢字文化,提高審美情趣。《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了語文教學應使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通過具體文章的學習,能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操與健康的世界觀。而漢字的構造正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個具體而又豐富的審美空間。我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指出,漢字書寫是對美的有意識追求,始自春秋戰國,審美藝術日益從巫術與宗教的籠罩下解放出來,到魏晉時期漢隸變為真、行、草、楷,其筆意、體式結構、章法更為多樣、豐富、錯綜而變化。漢字這種文化美可以從甲骨的古拙,篆書的高雅,隸書的凝重,楷書的端莊,行書的流暢,草書的奔放中體會出來。另外,漢字書寫講求平衡美。漢字筆畫間的平衡,筆畫多的,書寫時筆畫要細些,字要稍大些;筆畫較少些的,書寫時筆畫要粗一些,字要小一些,偏旁間也要平衡。漢字還講求對稱美,有的字是中軸線對稱,有的是正三角對稱,也有的是倒三角對稱型。漢字本身的美感倘若能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就能引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展創造性思維。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非常抒情地寫道,漢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載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長期承載著數億人用書面語交流思想的任務;它生發出篆刻、書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藝術。在當代,它又以多種方式解決了現代化信息處理問題,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戰。漢字發展的歷史證明,它的生命力還會延續,還會旺盛。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我們的漢字而驕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不失時機地加強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漢字教學。
(作者簡介:張林,山東省東營職業學院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