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科研論文需要通過英文摘要而被介紹給世界,英文摘要的標準化寫作直接關系到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交流。同時國際上一些重要檢索機構也是根據英文摘要內容是否詳實,文字是否符合規范來判定是否收錄。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英文摘要對一篇科技論文是否能夠成功地受到世界科技界的關注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對于英文水平一般的一些科技工作者來說,用英文撰寫摘要這種短小精悍、高度概括的文體卻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工作。本文試圖從語篇銜接手段的角度對30篇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撰寫的科技論文英文摘要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出科技類型論文英文摘要在語篇銜接手段方面的規律,進一步分析中國作者在撰寫英文摘要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中國作者科技型論文英語摘要的寫作。
韓禮德和哈森認為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一個語段能否稱得上語篇(text),主要看它是否算得上一個有意義的連貫的整體。也就是說語篇在本體上應該是連貫的,所以是銜接的。本文在對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所撰寫的科技論文英文摘要進行分析當中發現,在英文摘要這種語篇當中無論是中國作者還是母語作者都沒有用到替代和省略這兩種銜接手段。因而,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照應、連接和詞匯銜接這幾種銜接手段。
本文主要采取統計分析和語料庫研究方法。筆者分別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數學系資助的《計算機與系統科學學報》(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和中國期刊網檢索源期刊中各選取了15篇計算機科學研究領域的科研論文的英文摘要,建立了兩個小型語料庫。我們對兩個語料庫中共30篇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語篇銜接手段進行了分析,找出了它們所使用的照應,連接和詞匯銜接手段。
我們分析了30篇摘要中所使用的人稱照應(personal reference)和指示性照應(demonstrative reference)。人稱照應是指人稱代詞的使用。30篇英文摘要中中國作者使用了44個人稱代詞,母語作者使用了41個人稱代詞。雙方都較多的使用了第一人稱復數代詞(we/us)(中國作者12次,母語作者27次)和第三人稱單數代詞it(中國作者24次,母語作者9次)。中國作者在摘要寫作中還會用到“I”和“you”(共6次),而母語作者一次也沒有用到這類人稱代詞。另外,中國作者所撰寫的英文摘要中,所有的人稱代詞都是前指照應,而沒有后指照應。而母語作者多次使用“it”作為后指照應。
指示性照應是指使用指示代詞來起到語篇銜接的作用。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在寫作英文摘要時都較多的使用了近指代詞“this”(中國作者32次,母語作者27次),而遠指代詞“that, those”(中國作者5次,母語作者1次)卻很少使用。此外,他們都會使用“this”來內指論文本身。并且所有使用到的指示代詞都是前指照應,用來指代前文中所提及的事物。
連接手段是指表達各種關系的連接詞在語篇當中的使用,起到銜接語篇中各分句所表達的意義的作用,使整個語篇連貫。本項研究中我們通過人工的方式統計出了30篇英文摘要中所使用到的表達遞進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和時間關系的連接詞。中國作者使用遞進連詞11次,轉折連詞1次,因果連詞10次,時間連詞8次。母語作者使用遞進連詞10次,轉折連詞5次,因果連詞3次,時間連詞16次。
詞匯銜接是通過寫作時的選詞來達成的。詞匯銜接可分為兩種形式,詞匯重復(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我們在這里主要討論語料庫中30片摘要的詞匯重復使用狀況。我們用人工分析的方法統計出中國作者的英文摘要平均每一篇有6組詞匯重復,而母語作者的英文摘要平均每一篇有10組詞匯重復。結果發現母語作者的英文摘要中所使用的詞匯重復數量要比中國作者使用得多。也就說明中國作者不善于用詞匯重復的手段來完成語篇的銜接。
在對30篇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所撰寫的英文摘要從語篇銜接手段進行分析之后,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中國作者還是母語作者都擅長用指示代詞來做前照應。這是因為指示代詞可以用來指代前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從而使整個語篇連貫。而且,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都使用了較多的遞進連詞,這些遞進連詞有助于我們完成一個邏輯上緊密聯系的語篇。這樣的語篇銜接手段的確有助于我們為科研論文寫作一篇短小精悍,邏輯嚴密的英文摘要。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在語篇銜接手段的使用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的差異。母語作者在撰寫英文摘要時從來都不會使用“I”、“you”等第一人稱單數和第二人稱代詞,而中國作者還會用這樣的人稱代詞。在連接詞方面,母語作者更多的使用了表示時間轉承關系的連接詞,較少使用表示因果關系的連接詞。而中國作者恰恰相反,更多地使用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接詞,較少使用了表示時間關系的連接詞。在為科研論文寫作英文摘要時,母語作者比中國作者更多地使用了詞匯重復這種銜接手段。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那樣銜接手段的使用對生成一個連貫的語篇非常重要。通過對30篇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所撰寫的英文摘要在語篇銜接手段的使用方面的差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作者在撰寫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方面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首先,中國作者在撰寫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時應該盡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單數和第二人稱代詞。這是因為“I,you”等詞的使用會大大降低摘要的客觀性。事實上,一篇科研論文的摘要就是要向讀者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讓讀者快速準確地了解論文的相關信息。所以,一篇論文的摘要應該盡可能客觀地表達其研究問題,目的,方法和結果。而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會讓摘要這種問題顯得過于主觀,不令人信服。
其次,中國作者在寫英文摘要時應該學會使用“it”作后指照應。中國作者的英文摘要中使用了許多次“it”,但都是作為前指照應來使用的,而沒有作后指照應的情況。我們可以用“it”做形式主語,用that-從句或者不定式短語作為后指照應的對象,置于句子的后半部分。這樣可以避免句子產生頭重腳輕的現象。這樣的句子結構有利于讓科技論文摘要中難懂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
再次,中國作者應該學會在論文摘要中更多的使用firstly,secondly,then,finally等表示時間轉承關系的連接詞。這些表示時間轉承關系的連接詞可以使語篇更具有邏輯性。在科研論文摘要這種語篇當中使用這種類型的連接詞可以使讀者很清楚地了解到一篇論文的主要內容。
最后,中國作者在撰寫英文摘要時應該學會重復使用論文中的一些關鍵詞,達到語篇連貫的目的。關鍵詞匯的重復使用可以使讀者了解一個語篇的主題。在摘要這種語篇當中關鍵詞的重復使用有助于更加明確的將一片論文的主要內容介紹給讀者。
總之,中國作者應該學會使用更多的銜接手段來完成一個連貫的摘要語篇。
通過以上對30篇英文摘要銜接手段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發現了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在寫作這一文體方面有一些共同之處,也存在許多差異。針對這些差異,我們尋找出了中國作者在語篇銜接手段的使用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給出了一些積極的建議。希望中國的科技工作者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幫助,來提高自己撰寫英文摘要的能力。
注:該文系西安郵電學院院自立項目“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語篇對比研究”(108-04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彥茹,西安郵電學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