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凱奇(John Cage,1912~1992)是20世紀美國作曲家、先鋒派音樂家,他的音樂作品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他的音樂是東方古代文明與西方現代文明融合的產物。約翰·凱奇一生的音樂實踐都在向人們所公認的音樂提出挑戰,給世人留下許多驚嘆、不解、困惑和遐想。在他創作的作品中運用大量諸如非固定原則、偶然性、電子樂器和“加料鋼琴”等實驗性的手法,創作出如無聲音樂《4分33秒》等令人驚嘆的音樂作品。在20世紀的眾多作曲家當中,約翰·凱奇的影響超過了其他任何的美國作曲家,他是離傳統最遠的,已經走入到音樂的邊緣,他改變了我們聆聽音樂的方式,改變了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音樂的概念和思維。下面依據他的音樂創作時間、風格及理念來分析約翰·凱奇無聲音樂思維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與中國古老文化之間的聯系。
約翰·凱奇1912年生于美國洛杉磯,早年在巴黎學習建筑,之后還曾學過一階段美術。1931年由巴黎返回美國加州,開始學習傳統作曲。亨利·考威爾、勛伯格、韋斯等都曾是他的老師,在考威爾那兒,他也學習了亞洲音樂及世界音樂。
約翰·凱奇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極其感興趣,他不斷的進行各種聲音的收集并運用在自身的音樂創作中,從1940年起,凱奇開始使用“加料鋼琴”這一概念進行音樂創作。“加料鋼琴”是由一臺經過事先準備的鋼琴,在鋼琴的琴弦、琴錘之間放置其他添加物,如橡皮、竹子、木片、橡皮擦等,使得鋼琴的音色發生變化,通過來改變音色,使鋼琴發出類似打擊樂的聲音。在1940年到1954年間,共寫了35首加料鋼琴作品。這些作品主要還是為舞蹈所作的配樂。其中,為雙加料鋼琴所寫的兩首作品《一本音樂書(1944)》和《三支舞蹈(1945)》在凱奇的作曲生涯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兩首作品都是為兩位專業鋼琴家寫。從此,凱奇確立了他作為作曲家的地位,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鋼琴家開始演奏他的作品,他的音樂也越來越復雜,題材也更寬廣。在他的作品中開始與東方傳統文化的理念相結合。1946年到1948年間,凱奇創作了加料鋼琴作品《奏鳴曲與間奏曲》。在這部作品里,他致力于為東方的印度文化尋求音樂表達。1950年,凱奇完成了《加料鋼琴協奏曲》。在這部作品里,他首次嘗試使用易經卜卦的方式進行作曲。此后,他的興趣轉向作曲中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這也是他最后兩個加料鋼琴作品里的特色。
40年代是凱奇作曲生涯的低潮期,美國人開始對他的音樂不再感興趣。于是他轉入東方哲學思想的研究中,求取心靈及思想上的洗滌。他從老子、莊子等人的思想開始入門,后來與禪宗大師鈴木大佐的結識,更加深了他對東方哲學的了解。這一時期,他對音樂形成了新的看法:“藝術即宗教,宗教藝術。藝術與宗教不是相關,而是具有同一性的。”
1950年,凱奇寫了文章《Lecture on Nothing》。除了說明和解釋節奏性結構的理論外,結尾的問答和內容本身都顯示出他對東方道家及禪宗的闡述。1951年的《Lecture on Something》主要討論作品的內容與作品表現的自由。他延伸了《Lecture on Nothing》中“不連續”概念,并繼續闡發。對他來說,“連續性”是指藝術家的心靈產品,“不連續”則是認為:每一個聲音只是聲音本身,任何聲音間的關系不是因為作曲家強制給的,而是自己發生的。
“偶然音樂”亦稱“不確定性音樂”或“機遇音樂”,指作曲家在創作中將偶然性因素引入創造過程中或演奏過程中的音樂。偶然音樂有多種樣式,凱奇是偶然音樂的創始人,他最早的偶然音樂作品鋼琴曲《變化的音樂》,其樂譜上的音高、時值等是按《易經》中的八卦以及由3個金幣占卦來決定的,。凱奇利用易經卜卦的方式來整合規則和自由,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作曲方法。此外,凱奇自稱要在音樂中排除個人的口味、記憶以及藝術傳統,他也在音樂中引進了大量噪音,例如《想象的風景第四號》,他用24人操縱12架收音機,各按樂譜上的規定不斷改變電臺并變化音量,12臺收音機同時播放出的樂音和噪音,產生有如電影“蒙太奇”式的組接和剪輯的音響。通過作品,約翰·凱奇將音樂的外延擴大致自然界中的一切聲響,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審美觀念。這種非樂音形式的生活音響片斷的應用,使觀眾從中體會不同聲音的組接產生的夸張、奇妙的效果。
1948年,凱奇寫道:首先,我要作首曲子,全曲全部由“靜寂”組成,曲子要有四分半鐘長。雖然這在當時只是一個想法,但毫無疑問,這是4分33秒的前身。1952年,一位身穿禮服的演奏家走上臺,坐在鋼琴前面四分鐘三十三秒,下臺。這就是這首有名的曲目。這部作品結合了“偶然”和“不確定性”。4分33秒分成三部分:0分30秒,2分23秒,1分40秒。這是凱奇所說“靜寂的結構”, 同時,它也是真正的靜寂的節奏結構的一例。在這首曲目中,環境的聲響是作曲家想譜寫的部分。凱奇在曲子中指出,“靜寂”和“聲音”是并重的,而“靜寂”并不是“沒有聲音”。他曾在一隔音良好的空間中靜默,但仍然聽見了兩種聲音:血液循環聲及神經作用聲。他由此說明,聲音一直存在于我們四周。舞臺上沒有聲音也不表示安靜。
《4分33秒》這部作品是凱奇最有影響和最具震撼力的一部作品。它對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用音樂的表達方式進行了闡述,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觀念。早在幾千年前,老子就提出:“聽之不聞名曰希”,其意思指的就是沒有聲音的音樂。約翰·凱奇通過充分肯定無聲之樂的永恒之美,表現出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對其音樂思維產生了巨大影響。
約翰·凱奇從1946年以后對中國古老文化,老子、莊子及易經等的研究對其音樂觀念的改變及音樂作品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4分33秒》中提出了“silence”(即道家的“希聲”)的概念,當中的音樂思維和觀念與中國兩千多年以前的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是完全相同的。老子認為,美的事物是非現實的,能夠超越現實就是絕對的現實。他的思想核心是“無為而無不為”,這是一個辯證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可轉換性。他提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形式美標準,可以理解為最美的聲音是無聲音的,最美的圖畫是無形狀的。還有觀點“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是謂道紀”。其意為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看不見的畫,聽不到的音樂,摸不著的雕塑,顯然是很“先鋒派”了。
凱奇曾對這部無聲音樂作品進行過說明,他提到:“聲音一直存在于我們的四周。舞臺上沒有聲音也不表示安靜。”約翰·凱奇對“什么是聲音以及什么是音樂”做了重新的定位,在作品《4分33秒》中他所謂的音樂在正常情況下,是人無法感受得到的,但卻真實的存在于客觀世界中。顯然,如果人對與他所生活的世界中的周圍事物沒有感知,便產生不了意識。有人問到:世界上真的有無聲之樂嗎?約翰·凱奇回答說:我曾經在哈佛大學的無聲實驗室作過試驗,發現完全無聲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聽眾聽到了什么?您是怎樣理解有聲與無聲的呢?”他回答:音樂廳里在4分33秒的時間里所發生的一切音響,包括無聲,這些都是沒有人控制的。人們習慣于傳統的有聲之樂,“我無話(樂)可說(聽)而我正說(聽)著,因此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詩意。”這正是后現代反傳統的一面。在回答是否音樂已經走到了一個極致的問題上,凱奇回答說:事實上,“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音樂”,自此我們可以看出,凱奇最終要表達的理念是: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樂,音樂與生活已經沒有界限。音樂家要做的事情是讓聽眾更好地了解他所生活的客觀世界。
(作者簡介:孫憲偉,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