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現代體育課堂教學就要體現創新,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從片面的生物學評價向完整體育轉變,從體育的階段性教育與終結體育向“終身體育”與終身健康轉變,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
【關鍵詞】體育教學;創新教育;思想轉變
近年來,教學改革已經滲透到各學科的各環節中,一節課,從準備實施到課后總結等環節都在不斷創新改革。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體育教學又是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具有自身的鮮明的特點。
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的原理,運用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和健康個性,造就創造性人才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一、對我校體育教學特點分析
1.教學對象的復雜性
我們學校年級較多,年齡差異性大,留守兒童很多,學生個性發展比較嚴重,因此,不同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極為復雜。
2.學生體育器材缺乏,處于農村的一所學校,學校對體育投資少,器械缺乏,這對學校上好體育課有很大避端,有些內容是無法進行的。
3.教師自身能力差異性,學校專職體育教師不足,部分體育課由其它科任教師兼職。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
(一)師生都要有創新態度
1.教師必須富有創新精神,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態度,教師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創新精神、富有創造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
2.創新要以人為本,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還未想到,但必會喜愛的活動,要從學生喜愛的活動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舊。主動突破教材定勢與習慣性框架,在教學內容上要由以單純的執行和完成《大綱》向以《大綱》為基礎,補充具有當地特色、學校特點或時尚活動的靈活豐富的教學內容轉變。例如當電視播放《排球比賽》時,安排排球教學;播放《NBA》時安排籃球教學并結合“三對三”籃球比賽規則;全國甲A足球聯賽期間,安排足球教學并結合“四對四”足球比賽規則等等。學生個體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動下,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創新態度的升華。
(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教學內容要新穎多樣
1.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具備新穎、有趣、活潑多樣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
過去由于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把學生當成一個容器,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考什么,練什么。在實施素質教育的當今時代首先要廢除以前那種“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提倡多啟發、多直觀、多引導和講、練、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并鼓勵學生進行辯論,有主見、有創新的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實踐能力,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自己找路走。例如:在教授單杠——腳蹬地翻身上的動作時,學生做動作比較困難,以往教師先講、后示范再練習,我采用啟發與誘導相結合的辦法,給學生思考和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嘗試,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們各顯身手,各種姿勢和手段都運用上來,學習效果很好。
2.強調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如培養形式靈活,培養層次結構多樣化,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教學以集體教學、分段教學、循環教學、提示教學、電化教學、分組考核、小組創編隊形,以及理論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像、電影,訪問體育明星,回顧我國體育發展史等,對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情感很有好處。
(三)注重“虛”與“實”的偏差
一些老師由于新思想較多,改革力度比較大,課堂上的變化很多,給人的感覺就是華而不實,花拳繡腿,看上去很熱鬧,但是學生學得不扎實,就是“虛”。學生學的如何不能只看表面的熱鬧。所謂“實”,形式多樣是可喜的,但要做到活而不空,實而不偏。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層次的啟發學生的思想,塑造創新意識,開發創新潛能,才能使他們的創新能力逐步得以培養。
【參考文獻】
[1]《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北京教育.2000.8
[2]《培養創新精神——素質教育的核心》山東教育科研 2000.6
[3]《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國教育學刊.2000.2
[4]《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天中學刊.1999(04)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八義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