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嘗試,引導學生有效認識鍵盤
鍵盤是計算機最基本、最常用的輸入設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強調:“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鍵盤的認識中可以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動眼看看、動手練練、動腦想想、動口說說中自主嘗試著學習知識:
活動一:看鍵盤、猜作用、試分區
讓學生仔細觀察鍵盤,看一看鍵盤上104個鍵可分成幾個部分;猜一猜每一部分鍵的作用;嘗試給每一部分取名;學生取名后教師給出四個區的名稱,讓學生想一想每個區對應的范圍;最后比較自己的分區和課本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哪個更合理,為什么。學生通過看、想、比等活動,自然對鍵盤的分區產生深刻的印象。
活動二:摸鍵盤、試擊鍵、明用法
教學主鍵區時讓學生摸一摸鍵盤,很多學生會驚奇地發現“F”和“J”與眾不同;讓學生打開記事本,隨意擊打鍵盤,注意觀察擊鍵后出現的現象;然后思考并交流:你知道了哪些鍵的作用?還有哪些鍵的用法你不明白?最后自學課本,看一看自學之前自己已經認識了哪幾個鍵,自學后又認識了幾個鍵。通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學生在隨意擊打時是能夠發現許多鍵的用法的,如BackSpace(退格鍵)、Enter(回車鍵)等。每個班總有一些學生能發現Caps Lock(大小寫字母鎖定鍵)的作用。但有些鍵的作用卻難以發現,如Shift(換檔鍵)常常是和其他鍵組合使用的,所以學生難以發現。這時再通過思考交流,讓學生提問,讓會的學生解答。許多學生為了展示學習成果,踴躍發言。學生的交流可能并不是最完美的,這時再自學課本,使認識提高一步。
活動三:用鍵盤、錄信息、記鍵位
在活動二自由擊鍵的基礎上,用鍵盤錄入一段十個字符以上的內容,表達出具體意義;展示錄入的優秀內容;完成課本上的練習;想一想到現在為止,哪幾個鍵的位置你記得最深,不看鍵盤也能摸到?如果還沒有的話,你現在能記住兩個嗎?你怎么記住這幾個鍵的位置的?讓學生展示交流。記鍵位雖然不是本課的任務,但學生完全有能力記住幾個鍵的位置。在學生完成本課任務后提出這一要求,讓學生又面臨新的挑戰,這又為下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展示交流為什么能記住這幾個鍵位,大部分學生能從中搜集、處理有用信息,從而有效地記憶部分鍵位,為以后進一步認識鍵盤打下基礎。
二、強化訓練,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指法
1.相互協作,不斷規范打字姿勢
正確的打字姿勢是學生熟練掌握鍵盤輸入技能的前提。打字姿勢包括正確的坐姿和擊鍵姿勢。打字姿勢如果不正確,不但會影響打字速度,而且還很容易疲勞、出錯。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正確的打字姿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如何不斷規范呢?可以進行協作練習,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一人打字時,另一人觀察,有不妥時及時提醒。新授課時教師要留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進行這樣的協作練習;平時課上也要安排適當時間,讓他們相互取長補短。還可以進行展示交流:以大組為單位打字,其他同學注意觀察,評選出最優秀大組。經過長期努力,不斷規范,學生定能養成規范的打字姿勢。
2.抓住關鍵,逐步規范指法
基準鍵的認識是指法教學的關鍵,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打字教學的成敗。
(1)要科學認識基準鍵,教學時要讓學生仔細看看、摸摸基準鍵,找出基準鍵的特點,讓他們想想如何記住基準鍵的位置,還要讓他們說說記住基準鍵的方法,通過交流,總結出科學便捷的基準鍵記憶方法。
(2)要給基準鍵教學留有足夠的時間。基準鍵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是否能順利完成識記鍵盤和指法等教學任務,學生熟悉了基準鍵鍵位并掌握了基準鍵的指法也就完成了指法訓練一半以上的任務。教學時要安排足夠的教學時間,讓他們得到充分地認識和足夠的訓練。
(3)要通過多種形式訓練,促使學生記住基準鍵的位置。在一個較長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單一的讓學生背背或通過某軟件練習打字,極易使學生疲勞、厭倦。在學生還沒有記熟鍵位時,可以通過軟鍵盤適當提示,達到一定輸入速度后關掉軟鍵盤,還可以通過游戲、比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訓練。
(4)指法要準確、規范。要提高速度就要盲打,要盲打就要求指法準確、規范。開始訓練時不能追求速度,但指法要準確和規范。在準確和規范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速度。
3.選編軟件,開展有效的指法訓練
指法訓練軟件的好壞直接影響指法訓練的效率,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1)軟件要可以手動控制,如可以調整訓練的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輸入速度調整游戲中字母出現的速度、過關的要求等等;
(2)軟件要可以自動控制,如練習中軟件能根據學生失誤情況,自動調節字母出現的頻率,逐步提高學生的正確率,再如輸入速度較慢時可用軟鍵盤進行提示,達到一定速度時再關閉;
(3)軟件要具備評價功能,如能自動記錄學生練習的成績,準確地給出每次練習的評語,要讓學生看出自己的速度、提高的幅度、在班級甚至年級中所占的位置、和年級目標的距離、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北教育督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