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體技術走進歷史教學中,使傳統教學模式變的耳目一新。擁有豐富多樣的教學材料,讓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活靈活現,將抽象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變得具體。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讀性,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正確運用多媒體技術,它將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催化劑,讓教師教得舒心,讓學生學得開心。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突破難點;活躍課堂;興趣
歷史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在本質上有著一去不復返的意義。歷史不可以重演,學生不可能回到逝去的年代親身體驗,所以會出現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不易理解的狀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藝術尤為重要,一定要將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高的課堂效率,筆者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為自己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除黑板以外的高架橋梁。利用多媒體聲像并舉、圖文并茂的特點,更好地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的記憶能力,以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效果。
一、互聯網絡 教學資料豐富多彩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掛圖和課本圖片直觀演示,但是缺乏動感,平面圖視覺效果有限,影響教學任務。但是多媒體教學有著共享、存儲信息量大的特點,可以將大量的文字、圖片、音響效果帶入課堂教學、豐富教學資料。并且教師間可以相互切磋、交流心得,為學生呈現更加精煉、生動的課堂教學。例如:筆者在講授《難忘九一八》一節課時,為學生帶來新穎的課前導入,為學生播放了導言中提到的《松花江上》這首歌。讓學生在歌曲的渲染下,仿佛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內容豐富 教學方法出新出奇
在教學資料的豐富多樣的條件下,教師一定要避免走進由“人灌”到“機灌”的誤區,一味將資料堆砌,沒有主線,讓學生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自己置身事外,由學習中的主要角色轉變為“觀賞者”,上課開小差。筆者在利用多媒體教學中,總結出以下經驗:
(一)邊講解 邊演示
多媒體缺乏感情,只能按照人為設定的程序照本宣科,沒有重點性。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點撥作用,在重點、難點問題上給學生作出分析,帶著學生一起思考,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主觀思維能力。讓學生發揮課堂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時,由于學生缺乏感性的認知,筆者為學生播放了《西安事變》的電影,如果整個課時,教師沒有任何講解,也沒有任何提問和交流過程,學生只會看得樂滋滋,把“歷史課”當成“看電影”。
(二)化繁為簡 便于記憶
歷史學科有著知識容量大、難以記憶的特點,鑒于此,適當的切入點尤為重要。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編寫提綱、制定表格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比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表格歸納法就非常奏效,把近代史分為三個階段,然后分別對每個階段發生的重大事件,領導人、口號、性質、影響等列表歸納,加強學生對整個歷程的了解和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知。比如在學習《美國內戰》時,筆者為學生編寫提綱,從西進運動到內戰經過,將時間、原因、導火索、經過、意義等簡練出來,使學生對南北問題一覽無余。
(三)突破教學難點
歷史教材內容比較抽象,由于年代久遠、地域空間性強,有的知識教師很難用言語表達出來。但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幫助學生建立想象空間。例如在講解《紅軍長征》時,筆者有機地將歷史畫面按順序排列,并利用動態箭頭在地圖上將整個行軍過程標示出來,分別將沿途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配以錄像片段,再現歷史場面,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正面感官。
三、活躍課堂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表明,人的情感與認識是不可分割的,愉快時感知敏銳、記憶牢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也很重要。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發展和認知規律。對于初中生,“喜新”、“好奇”為他們主要的性格特點,所以,教師要掌握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活躍的課堂氣氛,適時設置懸念的教學藝術。比如說在課前巧用課前導言,在過程中穿插相應故事,在結尾運用“頭腦風暴法”將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例如在《日本明治維新》后,筆者提出探究問題“都是發生在19世紀,為什么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會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讓學生們積極討論,各抒己見,發揮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學生們積極參加,對所學知識充滿好奇感和探究欲,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正確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啟迪思維,陶冶情操,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認知到學習中的樂趣,化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參考文獻】
[1]萬海瑛,淺議利用多媒體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J],《學苑教育》,2011(11)
[2]苗登明,淺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1)
[3]倪永華,興趣是學好初中歷史的關鍵[J],《新課程》(中學),201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