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在實施時,怕穿新鞋走舊路,就把工具性扔在了一邊。新課程實施后,走進我們的課堂,發現課堂洋溢著感性的氣息,感嘆我們的學生充滿了情感。可一到作業,這耀眼的光輝就熄滅了一半。這是怎么了?為此,崔巒老師曾說過:\"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語文教師一定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語文課一定要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生。
【關鍵詞】挖掘教材人文性;樹立人文學生觀;樹立人文課堂觀;字詞滲透;朗讀滲透;對話滲透
細細地回味我們的課堂,還能見到多少讓學生動手的機會?有多少是指導學生如何表達的環節?少之又少。雖然新課標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在實施時,我們的語文課堂往往還是不能做到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并存,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如何才能很好地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生呢?首先,我們要關注人文情懷,通過各種途徑挖掘、營造以人為本的環境。
1.我們要挖掘教材的人文性
語文教材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藍本。新課程改革后,我們的教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材與蓬勃的社會生活,與充滿朝氣的學生生活的距離近了。我們可以觸摸到時代與生活的氣息。
在鉆研教材時,我們不能用老眼光去解讀,而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與他們實際相聯系的點,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有價值的東西。如《一路花香》一文,我們既要感悟:人人都有價值,面對缺點,不要自卑,要挺起胸膛,充滿自信。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人也要為自己的優點自豪。這是時代的需要。
2.樹立人文性的學生觀
學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有一段時間,課堂上只見語言文字訓練,一個自然段,這兒挖一下,那兒挖一下,可以練出一節課。這樣的課,誰感興趣?如果課堂訓練是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進行,哪個學生會厭倦?
其次,教育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允許其有一定的短處,但各方面的因素最終組合成對學生本人而言最有利于潛能發揮的綜合素質。一是各層次、各類、各種專長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都能得到與之相適應的教育;二是對學生個體而言,應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都得到與其特長和優勢相應的發展,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有發展潛能的人才。
3.樹立人文性的課堂觀
語文課堂是學生樂學善學的快樂天地。學生是否樂學、善學,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任務就是與學生建立動態的合作關系,以情感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要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促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從而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語文課堂也是教師熱情參與,盡情投入,充分展現其生命活力的生活場所。用自身的熱情、智慧、情感感染學生,與學生同歡樂,共分享,我們的教學、教育不就充滿了甜蜜?
當我們營造了以人為本的環境,又該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落實工具性?我想應該充分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在字詞的揣摩中滲透人文情懷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鑒賞。較高的鑒賞力離不開對語言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多次比較,只有做到博觀與精取,才能真正走進“文心”。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用換詞的方法來推敲用詞,體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文情懷。
記得竇桂梅老師在《晏子使楚》一文中的字詞比較片斷:
師:在第一次反駁時,晏子是看一看后反駁的。能不能把“看一看”換成別的詞?
學生:笑了笑、瞧了瞧、想了想……
師:那文中為什么不用這些詞?
學生:各自闡述理由。
讀韓信的故事《胯下受辱》時,竇老師讓學生把兩個“看了看”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發現:晏子想到的是國家的尊嚴,就這么看一看,讓我們看到了矮子后面的大個子;而韓信想到的是個人今后的發展,想到的是忍辱負重。人物的形象脫穎而出,學生也深深地感悟到:我們中國語言的魅力真是無窮,相同的一個詞,它表達的內涵竟是不同的。
2.在朗讀中滲透人文情懷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常說“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有聲有色的朗讀最能體現這一觀點。朗讀能讓學生走進文本,轉換角色,設身處地地體會文中描繪的情境。
《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中,事情是由外國學生嘲笑中國人引起的。為了感受當時徐悲鴻受辱時的心情,讓學生反復讀人物的語言,然后傾吐心中的情感:作為一個中國人,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為什么?在朗讀中,學生內心的憤怒被激起,以致在文末時流露出這樣的心聲:只有國家強盛了,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3.在對話中滲透人文情懷
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時候要運用到對話,在對話中,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得到發展。在交流中,更能誘發人文情感的流露,讓學生學會交際。同時對話是多向的,學生在交流中也能學會合作。
在教學《我喜歡的一句名言》(六年級口語交際)時,教者安排了“送名言”這一環節。學生走到同學面前,大方地(這是老師剛才說的,送時要真心誠意的,看著對方)把名言送給對方,并闡述了送的原因:“我想把‘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送給你,因為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付出辛勤的勞動,才會有收獲。你很聰明,可是你有時不做作業。希望讓這句話一直陪伴著你的學習,并且取得優異的成績。”雖然不提倡直接指出對方的缺點,但在這一環節中讓人感受的是關愛、真誠。既學會了運用語言,又滲透了思想教育。
人文性與工具性是合諧、統一,共同發展的,截然分開只會使語文喪失其作用。只有把兩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