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中小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和廣大體育教師過于關注教學方法等方面研究的實際情況,筆者提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合理的設定運動負荷,從教學目標的制定、運動項目的特點、學生個體的差異等三個方面來簡要論述了該如何科學設定運動負荷,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體育教學;運動負荷;設定
一、前言
在基礎教育新課改的進程中,體育教育工作者們普遍的將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作為自己教學科研活動的首選,在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框架下,亦以如何運用新型教學方法、全面改進課程評價標準、精心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等為研究重點。
客觀的說,經過這么多年的課程改革,我們的體育課不論從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更加的熱鬧,更加的輕松。但是,在這一片“欣欣向榮”背后卻隱藏著“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這樣一個令全體體育教育工作者羞于啟齒的現狀。
二、什么是運動負荷
產生這種后果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廣大教師在教學中過于追求體育教學的方法和形式上的內容,而忽視了體育課最根本的要求——運動負荷。
傳統意義上的運動負荷又可稱為生理負荷,指人在運動過程中所承受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兩方面。而在新課程改革和體育運動形式內涵不斷發展進步的今天,運動負荷在包含運動量、運動強度的基礎之上又增加了心理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現在的運動負荷應該理解為:運動中,個體在一定的心理壓力之下所承受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三、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制定適宜的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過小無用,過大則超出人體承受范圍,只有適宜的運動負荷才能夠起到對人體有益的鍛煉效果。那么在體育教學中應該如何制定適宜的運動負荷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1.根據教學目標而定
體育運動負荷必須依托于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而定。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大致可以分為技術上的、戰術上的、理論知識上的、情感體驗上的等等方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對以上各方面的內容進行明確,不能夠期望在每一節體育課中都能夠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對于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輔助的,什么是對學生最為有利的,什么是只有體育可以達到的等等問題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偏離主線也不貪多求全,只有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引下,運動負荷才可能被正確的制定。
例如,一節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是教授排球的正面雙手墊球技術,那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顯然應該是側重于技術學習和掌握方面的。在這種技術學練為主要教學目標的體育課中該如何制定學生的運動負荷呢?這樣的一種課堂教學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教師對技術的講解示范和學生的模仿練習中,在何處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運動負荷呢?
其實,這并不能算是一個正確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到學生在學習技術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是一種負荷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產生這樣的一種疑問了。況且,對于學生身體上的負荷,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學練之后的專項素質練習來完成,例如教師在正面雙手墊球技術教學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跳躍練習,短時間內安排相對大強度的運動量,即可使學生的心率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在以技術為主要教學目標一類型的體育課中,運動負荷主要是通過學生練習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教師設置的專項身體素質練習中體現的。
2.根據運動項目而定
體育運動項目有很多種,在初中體育課程教材里有田徑、武術、體操、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等,這還不包括許多學校自己開發設置的校本課程,包括游泳、輪滑、跆拳道、射箭、民族體育、體育舞蹈等運動項目。
在這些運動項目中,有的是以爆發力為基礎的,如田徑中的短跑、跳遠、跳高、投擲、體操等項目;有的是以有氧耐力為基礎的,如長跑、游泳等項目;更多的是以爆發力和耐力為共同基礎的,如球類運動、武術、健美操、跆拳道、游泳等項目。
當教師組織學生在進行這些不同類型的運動學練的時候,對于負荷的制定就要充分的考慮到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游泳學練的時候,主要根據游泳距離的長短不同來發展學生的爆發力,耐力,或者是爆發力結合耐力。如50米自由泳主要以發展爆發力為主,心率表現為短時間內上升到高點,一直持續,而且越到最后心率可能越高;100米蛙泳主要以發展爆發力和耐力為主,也就是速度耐力,心率表現為短時間內上升到次高點,一直持續,最后沖刺階段心率上升到高點;400米蛙泳的時候,主要發展的是學生的耐力,心率表現為由低到高,緩慢上升到中高點,到一定值后相對平穩,最后沖刺階段心率快速沖高到高點。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單次游泳的距離,多次游泳的總距離,以及游泳動作來設定運動負荷。
3.根據個人素質而定
運動負荷雖然是由教師進行設定,但是學生的身體素質卻不盡相同。同樣的運動內容和運動量,對于一個身體素質基礎較高的學生來說只能算是小菜一碟,而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也許可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的時候,在統一制定運動負荷的基礎之上,更應該把是否達到運動負荷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自測心率,這樣才可能使每個學生安全的得到自己最為適宜的運動負荷。
四、結語
以上內容是筆者根據日常教學中的點滴實踐與思考積累而成,為一家之言,偏駁之處在所難免,主要目的是想通過文字與各位同仁進行交流,以提高體育教學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方面的實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蔣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