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寶石生產國之一,其神秘的寶石交易雖屢遭西方打壓,卻始終是“擋不住的風情”。不久前,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了為期13天的珠寶交易會(俗稱“公盤”,即以拍賣方式出售寶石和原料),成交額達到創紀錄的10.8億歐元(約合97億元人民幣)。其中一塊重約六公斤的冰種紫羅蘭色翡翠原石,成交價達到1900萬歐元(約合1.7億元人民幣)。
緬甸寶石種類多、質量好,尤其以紅寶石、翡翠聞名。世界上最好的紅寶石產在緬甸,全球高質量翡翠100%來自緬甸。位于緬甸北部霧露河上游的帕敢地區,是最著名的翡翠產地。早年,開采翡翠是用鋤頭挖,再用背簍從礦洞里運出來。如今,采礦手段機械化,近20年來翡翠的開采量,相當于過去300年來開采量總和的10倍。
緬甸的寶石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向私營企業開放寶石開采權。開采出來的寶石原料,必須交由政府有關部門編號,登記上稅后參加公盤拍賣,才可出口,嚴禁私下交易。近年來,緬甸每年投入25億到30億元人民幣開發翡翠,加工后的翡翠僅在中國市場,每年的銷售額就在100億元人民幣以上,利潤非常可觀。緬甸政府通過公盤控制了翡翠原石,也就控制了這筆大生意的源頭。
公盤是緬甸寶石交易中最神秘的一環,可以用“傳奇、刺激”來形容。為充分利用稀缺資源,緬甸從1964年開始舉辦翡翠原石公盤,每年舉辦三次。公盤由官方主持,以歐元標價,政府對拍賣所得抽稅后按當時匯率折算成緬幣,存入賣家賬戶。
一位參加過拍賣會的中國商人描述:“公盤大院的四周,有荷槍實彈的哨兵站崗,戒備森嚴。院里堆放著價值上億歐元的翡翠原石,只有受到主辦方邀請的商人才可以憑證件入內。進入現場,還要核查身份、開包檢查。院子很大,滿眼都是翡翠原石,足有上萬份,每份都有編號。參與拍賣的人看好后,在標書上寫下自己的英文名字及證件編號、石頭編號、投注價格,參與競拍。”
翡翠原石雖然是被攔腰切開的,但翡翠的色有多深,質地如何,都在考驗商人的眼力。買這種原石,猶如賭博。一些人看走了眼,買的石頭不值那么多錢,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所以,人們也稱這種買賣為“賭石”。
“賭石”有時甚至會變成“賭命”。最近在內比都舉辦的一次公盤,七千多名客商中華人占八成。當時,內比都正值旱季,干燥炎熱。一個38歲的浙江珠寶商勞累過度,肝病復發,吐血身亡。拍賣文件和表格都要用英文填寫,以歐元結算,一些中國商人將歐元換算成人民幣后,投標時一不小心會把人民幣的數字填在標書上,結果損失慘重。
雖然如此,公盤生意近年來還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10年的三次公盤,成交價一次比一次高。業內人士稱,從今年開始,翡翠公盤將增至每年五次。看樣子,主辦方肯定會“財源滾滾”。
寶石生意對緬甸來說是重要的財源,因此美國也總想用寶石來發難。2003年,美國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禁止進口緬甸寶石。2007年,美國又收緊限制,禁止緬甸寶石經第三國進入美國。歐盟也頒布了相應的禁令。
不過,美國對緬甸的制裁作用有限。緬甸寶石銷往全球,美國不買,總有人買。世界最大的紅寶石消費國正是美國,美國民眾的消費是控制不住的。商人也不會放過寶石帶來的利潤。他們從緬甸購得寶石后,在泰國市場轉一圈,然后銷售到歐美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歐美消費者購買寶石的鈔票,最終還是流向了緬甸。
(摘自《環球人物》2011年第4期圖/閻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