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電影學院畢業時,我愛上了攝影,還特地去請教一位有名的攝影家,讓他給我指點指點。他說:“攝影這一行,其實也沒什么學問,就是多看,看那些公認的優秀作品;多拍,拍完了對比,有哪些不如人家的再去糾正。量的積累發生質的變化,當你拍到一萬張時,基本上就入門了;拍到十萬張時,你就是一位專業的攝影師了。”
那會兒年紀小,有的是精力,我就下死工夫,天天帶著相機騎車出去拍,晚上回來把拍的照片全倒騰到電腦上,一張張看、分析、記筆記,不懂的地方就查書,經常一搞就是一整夜,也不知道累,第二天再出去拍,把前一天不足的地方糾正過來……事實證明,這種方法非常管用,還沒拍到一萬張,我的攝影作品就已經像模像樣了。最得意的一次是我把作品混到一堆攝影大師的作品中,請朋友挑選出最喜歡的,結果我的作品竟然被挑中了!后來,北京的一家周刊邀請我做特約攝影記者,給我開專欄,每周刊登一幅我的攝影作品,再由我配上一點文字。年終評比時,那個專欄被讀者評為“最受歡迎的欄目”。
后來,我做導演,拍《我和爸爸》。那時真的是兩眼一抹黑,也就是仗著膽大,想著可以邊干邊學。前三天,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嗎,導演的椅子也不敢坐,覺得占了別人的位子。可以說在場的演員呀、攝影師呀、燈光師呀,哪個都是我的前輩,不懂的我就問,逮誰叫誰老師。
為了不讓人家覺得我煩,我就施展點小手腕籠絡人心。我在片場角落里放了一個一人高的鐵皮柜子,里面裝滿各種零食、水果,被大家戲稱為“小賣鋪”。那些前輩覺得我這小孩兒挺懂事,挺有眼力見兒,再說年輕人做點事兒也不容易,因此一般我問什么,他們都愿意教。在電影中演我爸爸的葉大鷹本身也是導演,可以說他真的是手把手教我。一部電影拍下來,關于電影的基礎知識我就掌握了。這種實戰特別鍛煉人,比在電影學院學習四年還管用。
我做電子雜志,一開始也是門外漢。我把市面上口碑較好的雜志都搜集起來,一本本研究。它為什么受歡迎?它的賣點在哪里?它的受眾群是哪些?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雜志的理念就慢慢清晰了。雜志第一期只有我和一個助理在做,光是內容就忙得我們人仰馬翻了。從第二期開始,我就琢磨風格定位、廣告、推廣這些事情。
好在我朋友特別多,我那一陣子就挨個約他們吃飯。去之前,我就把要問的問題寫在本子上,每次都要寫好幾頁,然后一邊吃一邊見縫插針地問。有些問題對方也不太清楚,我就讓人家現場打電話給能解答清楚的人。一頓飯吃下來,對方會被我“折磨”得滿頭大汗。后來,我再約人吃飯,都沒人敢來了,人家說:“你那哪是吃飯啊?你那是考試呢!”
這樣邊干邊學,理論和實踐并進,人真的成長得特別快。只要你愿意學習,永遠保持學習的欲望和熱情,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沒有你干不了的事兒!
一個朋友打電話問我:“最近在干什么呢?”我說:“我在學英語呢。”她立即問了我一堆問題:在哪里學的?交了多少學費?每天幾點到幾點?師資怎么樣?
可能大多數人還是這樣吧,一提到學習,馬上聯想到學校、學費、課時、老師。這種對待學習的態度早已out啦!學習應該平常得像吃飯、睡覺、呼吸一樣。學習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也沒必要鄭重其事大費周章,更沒必要給自己多大的壓力,非要學到什么程度,學出什么成果。只要你愿意,學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本來我準備重新回學校讀個研究生什么的,后來基本上放棄了。我發現學習是件很自然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事。我現在形成一種習慣,看到什么新鮮的、有意思的東西,就會想到要去了解、學習。
身為一名女演員,我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怕不怕衰老,怕不怕過氣。我還真不怕,因為我從沒有過跟不上時代的恐慌感,或者是無所事事的空虛感。我常說,你把我扔到一個孤島上,我一樣能過得挺樂和。我可以學習釣魚、蓋房子、生火做飯,沒準兒從孤島上出來,就能寫出一部《老徐漂流記》來。
我對高科技產品有著不可思議的熱情。有什么新的數碼產品出來,我總會第一個嘗試。蘋果的平板電腦剛出來時,我不吃不喝整整研究了一天一夜。我幾乎成了公司的蘋果電腦培訓專家,那些小孩子有什么搞不懂的問題,第一個就想到請教我。一次,一個員工一臉沮喪地找到我,說他新買的iphone手機成了“磚頭”。我三下五除二,不但讓他的手機恢復正常,還使運行速度提高一大截。這事兒在公司傳開,那些小孩子一見我就雙手抱拳,尊稱我為“徐爺”,太逗了。
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我怎么會擔心自己衰老或過氣?
(摘自《婦女生活》2011年第4期圖/薰衣草)
急轉彎答案:
1.玉
2.一會兒再告訴你
3.吃的是葡萄干
4.平行線,因為平行線沒有相交(香蕉)
5.頭比較痛
6.他正在瞄準
7.去捉老鼠
8.沉默
9.備用輪胎
10.他們交了白卷
11.他在照片里
12.吃官司
13.狗只能生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