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走在未名湖畔的一條小道上,迎面見到馬寅初正在散步,后面有一名警衛相隨(當時,馬寅初還在中央任要職,行政三級,相當于副總理級別)。馬校長走到我面前,我恭恭敬敬地向他問候:“馬校長,您好!”他面帶笑容,用浙江嵊縣方言回答:“儂好。”我也是嵊縣人,聽到家鄉口音,感覺特別親切。
馬寅初雖為校長,又在中央任職,但師生員工經常能在校園內看到他的身影,最常見到他的地方是大飯廳的講臺和辦公樓的禮堂。馬寅初的一個重要辦學理念是:大學生不能只讀幾本教科書,要接觸社會,要見世面,要了解世界。他任校長期間,經常請各方著名人士來校演講。他請過的政界要人有李富春、陳毅、李維漢、胡耀邦、陸定一、劉瀾濤等,他還請過當時的緬甸總理吳努來講佛學。那次,吳努由周恩來陪同,報告在辦公樓禮堂舉行。此外,馬寅初還請到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民族英雄卓婭的母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蘇聯著名作家波列伏依等來作報告。每次演講會開始,他都有開場白,演講結束后必有結束語。他的開場白和結束語從不用講稿,即興發揮,絕無套話、廢話、空話。
馬寅初講話從不用“我”,而總是以“兄弟”自稱,同學們聽慣了,從不發笑。據說,他與毛澤東談話也以“兄弟”自稱。馬寅初以“兄弟”自稱是謙詞,他把談話對象都尊為兄輩。他聽演講非常專注,從不坐在演講人后面,每次都要把椅子搬到講臺一側,坐在講臺旁,專心致志,仰頭細聽。
馬寅初不但請人演講,自己也演講。著名的“新人口論”和“團團轉”經濟理論,都是他在北大作報告時提出來的。1955年下半年,馬寅初在大飯廳前貼出一張布告,說某月某日下午幾點,他將在大飯廳作有關人口論的演講,歡迎全校師生光臨指教。這場報告講了大約三個小時,他聲音洪亮,鏗鏘有力,底氣十足。他說,中國的生產力還很落后,一個嬰兒從出生到成為勞動力要十多年時間,這十多年里,他(她)是消費者,不是生產者,我國的高生育率大大增加了已經很落后的生產力的負擔。1955年,中國已有六億人口(這個數字還是1955年馬寅初在北大東操場的一次大會上向全校師生宣布的),建國幾年就增加了一億多。人口如此快速增長,將拖住國民經濟發展的后腿,因此他大力主張優生,提倡節育。但他反對墮胎,認為胚胎形成后已是生命,就該有生的權利。馬寅初的話充滿人性,與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并不相似。他的報告一開頭就說:“我姓馬,馬克思也姓馬,馬爾薩斯也姓馬,我是馬克思的馬,不是馬爾薩斯的馬。”他講人口論不只是談學術,而且要解決實際問題,是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前途。
一次,學校開體育比賽方面的大會,馬寅初也來了。他說他寫了一篇講述洗冷水浴大有好處的文章。洗冷水浴可使血管收縮,用冷水沖幾分鐘后再用熱水沖幾分鐘,血管就會擴張。如此冷熱交替,血管能變得更有彈性。血管沒有彈性,人就會衰老。他說,他將這篇對大家健康有益的文章投給《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主編翦伯贊先生說稿子擠,一推再推,不予發表。那天,馬寅初有點激動,對不發表他的文章感到不滿。這讓我們看到了他率真的一面。
馬校長是從心底里支持和關心學生的。1956年上半年,我們西語系大三德語專業由一位東德教師教“當代東德文學”。這位老師年紀輕,水平不高,但態度粗暴,引起全班同學的不滿。同學們向系主任馮至反映,馮先生找這位教師談話,但收效甚微。大家只好忍著。到大三下學期,我們得到可靠消息,說這位教師還要教我們一年。這可如何是好?
既然向系主任反映沒效,我們只好向馬校長上書了。于是,全班同學給馬校長寫了一封長信,詳細寫明我們對這位教師不滿的原因,堅決要求換教師。信寄出后一個多月,馬校長約見我們班學生代表。他講的話,歸納起來有三點。首先,他說同學們的信雖寄出了一個多月,他卻今天才讀到,因為信一直擱在校長辦公室里,看完信后,他就立即接見同學代表。第二點,他說這樣的教師自己年輕時也碰到過,這種外國教師不管學生聽不聽得懂,一個人講一大堆,下次上課還要問同學他上次講的內容,同學回答不出,他就罵學生,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講得好不好,是否讓人聽得懂。第三點,他說他完全支持我們不歡迎這位教師再教一年的意見。全班同學了解了馬校長的態度后,異常興奮。然而不久,校長辦公室主任就來我們班開會了。他說,這位東德教師明年還要教一年,因為他任教延長一年,已寫進中德雙方簽字的文化協定里,為了中德友誼,中方無法提出更換教師的要求。我們的情緒一下子跌落到失望的深淵。過了一陣子,我們的要求被在北大學習的東德留學生知道了。他們聽說赫赫有名的馬寅初校長也支持我們,就將這件事反映到使館。德方主動提出調換教師。大四開學時,我們班來了一對東德夫婦,兩人都是教師,不僅有學問,課講得好,而且人品高尚,授課期間和同學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所教所為使我們終身受益。回想起這些,大家首先感謝的,還是當年馬校長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馬寅初一生最輝煌的一筆,就是堅持“新人口論”。他在1959年年底的《新建設》雜志上宣告:他決不檢討,決不屈從于壓力;他不怕丟官,不怕火里燒,不怕油里煎,決心為真理戰斗到底。馬寅初的直諫遭到壓制,他被毫無理由地剝奪了話語權。1960年年初,在有組織的大字報的圍攻下,他斷然辭去北大校長之職,遷出北大燕南園,賦閑返家。從此,馬寅初在中國政壇消失了,他被免去全部職務。但他的行為感動了中國知識分子,也感動了老百姓。季羨林曾說,他最欽佩的人,就是馬寅初!
如果中國的校長們都能像馬寅初那樣愛學生、講真話,中國的教育一定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摘自《文匯報》圖/杜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