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決策。它對區域經濟的統籌,對改變鄂西地區相對落后的面貌,實現全湖北東西互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本文擬就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鄂西生態文化 旅游圈 可持續發展
1、引 言
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繼建設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構想。 這一發展戰略構想,為“鄂西圈”中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結合長陽在“鄂西圈”中的戰略方位和發展實際,長陽將以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戰略支點為目標,進一步科學分析自身比較優勢,找準戰略定位,突出特色化、差異化和一體化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地從基礎設施、宣傳營銷、品牌塑造、機制體制等方面實施戰略對接,力求在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中發揮出積極作用,以整體大發展實現自身大飛躍。
2、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起步時間晚,旅游資源與旅游開發速率不一,加上鄂西多為山區,交通區位與客源區位比較不利,當前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制約與困難。
2.1旅游業區域空間結構與交通結構不合理
目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發展十分不平衡,資源富集區的交通通達性欠佳,地域結構矛盾明顯,溫冷地區的發展急需加強。由于鄂西普遍處于山岳地區,恩施、神農架、武當山等生態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缺乏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對外連接,一直無法大規模招徠圈外游客。以“一江兩山”為例,武當山-神農架-宜昌三地距離不足400公里,而目前行程需要8小時以上,時間成本高。從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的情況來看,對圈內旅游起到支撐性作用區域的仍然僅限于宜昌、神農架等,一方面使熱點地區生態環境和接待設施承受著較重的季節性接待壓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其他地區的旅游資源與產品的閑置,特別是襄陽、十堰、荊州等地的旅游業發展遲緩,不利于旅游圈的整體進步與形象塑造。
2.2旅游資源轉化力和旅游產品吸引力比較薄弱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產品構成中多以單一的水域觀光、山岳觀光等觀光產品為主,度假型產品和專項型旅游產品等開發不足,豐富的旅游資源未能有效地開發成多樣化、系列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這也造成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精品景區(點)總量少,地域分布較集中,整體旅游產品互補性、吸引力不足,區域旅游形象不甚鮮明。以資源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比較有說服力的A級旅游景區為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4A級和5A級景區偏少,且主要集中在宜昌等地。其中,1994年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武當山只是4A景區,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皇陵——鐘祥市明顯陵只是3A景區,充分說明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資源轉化能力偏弱,良好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文化歷史優勢未轉化為旅游產品優勢和市場品牌優勢。
2.3旅游市場結構與經濟效益急需提升
由于旅游產品的單一化發展、旅游產業要素配置不理想等原因,導致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的人次雖然穩步增長,但存在著旅游者停留時間短、人均消費低、消費結構不如人意等問題,旅游產業擴張和效益提高的問題突出,旅游資源優勢無法有效轉化為旅游經濟效益優勢,形成了長期以來客源結構的單一和市場開拓實力的薄弱,難以穩定、健康地拓展市場,亟待優化區域市場結構、提質增效。比如,三峽水上旅游線由于受到“告別三峽游”、金融危機等的影響,一直呈現客源的波動性,尤其是對歐美市場過分依賴,使得此次金融危機后三峽游船在2009年的預訂量下降了50%。此外,區域旅游收入中交通、住宿等硬性消費比重過大,旅游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等彈性收入比重過小,像神農架滑雪旅游和宜昌的漂流旅游雖然吸引了大量以武漢為主的中短程市場客源,卻由于娛樂、購物、餐飲等配套產品不豐富而限制了經濟效益的提高。
2.4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觀念亟待統一和提升
一些地區和部門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發展重要性認識不夠,未能意識到旅游業的貢獻和帶動效應,未能真正從政策、資金、人才各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部分旅游地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地方保護主義、小富即安的思想,未能統一旅游開發步驟,產品重構與同質競爭現象普遍;旅游管理中存在著縱向管理和橫向管理多重交叉,政出多門,行業收費項目繁多,導致了管理水平低下和市場競爭無序化。
3、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以“三游”為重點,打造旅游產品品牌。以市場為導向,充分整合長陽的各種優勢旅游資源,組合特色旅游產品,優化旅游線路,大力推動清江風情游、巴土文化游和運動休閑游等三大核心旅游產品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力爭使這三大旅游品牌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最具吸引力的亮點產品。
二是以“挑戰賽”為重點,打造旅游節慶品牌。借助“鄂西圈”的良好政策環境,繼續做好與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和省體育局的爭取工作,全力和北京體育大學聯合辦好一年一度的“張健橫渡隊清江畫廊挑戰賽”。通過不斷探索活動舉辦的方式,深化活動對文化旅游業的帶動作用,力爭使其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最有特色、最有吸引力、最有市場價值的景觀賽事和品牌賽事。
三是以“清江畫廊”為重點,打造旅游形象品牌。充分發揮清江畫廊風景區在清江流域知名度高及其核心景區和最大景區的地位作用,全力整合,整體推進,進一步把“清江畫廊”做大做強、做精做名,使之成為長陽旅游的形象代名詞、“鄂西圈”的門戶品牌。
四是完善政策支撐機制。圍繞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決定》,完善政策爭取工作機制。立足縣情,制定出臺相關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具體實施辦法。同時,積極探索通過民族立法方式,出臺關于加快融入“鄂西圈”,促進全縣生態文化旅游突破性發展的地方性法規,為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環境。
五是建立工作協調機制。成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門戶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建立旅游發展目標考核制,全面落實各部門的責任,強化對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相關工作的對接。
六是推進區域合作機制。積極爭取把推進清江流域的文化旅游資源整合,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大力推進清江流域跨行政區域的合作。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號:2010b166
參考文獻:
[1]陳新劍.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創新之路[J].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3月.
[2]馬尚云. 全面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 著力構建加快發展“戰略支點”[J]. 民族大家庭,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