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倡導大學生到農村工作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偉大任務,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自身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大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棟梁之才,是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生力軍。當代大學生應該意識到自身的責任,自覺扎實地掌握所學專業,牢固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字:大學生 農村 工作意愿 對策
一、大學生到農村工作意愿不強的原因
大學生之所以不愿意去農村就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發展潛力小、專業不對口、收入低、環境差、交通不便利、家庭不支持、面子過不去等等。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不愿到農村就業的原因存在差異,其趨勢是:選擇收入低、工作潛力小、面子過不去和家庭不允許四個選項的男生比率高于女生比率,而選擇專業不對口、工作環境差兩個選項的女生的比率則高于男生,這充分反應了當今社會男女職業選擇的現狀。
戶口不同的大學生不愿到農村就業的原因同樣存在差異,其趨勢是:選擇收入低、發展潛力小兩個選項的農村戶口學生的比率超過了選擇此選項城鎮戶口學生的比率,顯然這是由于農村戶口的學生對農村的感受比城鎮戶口的學生更加深刻所致;選擇專業不對口、面子過不去、家庭不支持、環境差,生活不便利四個選項的城鎮戶口的學生的比率要高于農村戶口的學生,亦符合城鎮戶口的學生擇業的實際情形。
在當今找工作日趨困難的情況下,已經有不少的學生能夠認識到主動改變就業方向,積極到農村尋求自身的發展空間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在大學生到農村工作最看重的因素中,有一大半的學生選擇了“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另外,有少部分的學生選擇了“授予榮譽稱號或精神鼓勵”;極少數的學生選擇了“有豐厚的薪水”和“考研或公務員加分”選項,這種功利性傾向也值得關注。
二、政策不到位的方面
1、選任政策的偏頗
國家對于支農大學生的選任政策還有一定的偏頗。具體表現在:廣播宣傳和現實生活之間有落差,容易引發志愿者的失落情緒,不能端正工作態度、國家對志愿者的選拔方式存在紕漏,對志愿者的真正意圖無法準確把握、志愿者到農村后的工作沒有被明確定義,受多頭領導,盲目混亂,最終失去工作的信心、志愿者到農村后不被當地政府重視或者被過度使用等。
2、幫扶政策的偏頗
大學生去農村,政策要先行。國家看重大學生的不僅僅是他們專業的知識技能,同時更包括善于創新的品質和敢為人先的朝氣。因此,國家必須在政策上對支農大學生給以優惠,財政上給以扶持,切實地給他們創造一個成就理想、施展抱負的大舞臺,使大學生們開展工作時不至于畏首畏尾、瞻前顧后,從而按照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帶動農村的發展,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使大學生的效用最大化。
三、增強大學生農村工作意愿的對策
增強大學生的農村工作意愿,要從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兩個主體和大學生受體兩個角度三個方面分別提出:作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考慮政策的適合性,政策的中層執行者教育部門要思索教育的目的與功能,政策的基層執行者要為大學生創造合適的就業機會,三方需要層層配合,密切協作,保證政策傳達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大學生既是政策的受體,又是積極主動的個體,一方面要樹立服務意識、大局意識,另一方面要主動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上開拓自己的事業。
(一)對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建議
1、國家應該大力開展廣泛的社會調研活動、認真聽取支農大學生的反饋意見、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切身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宣傳。
2、國家應該制定一套專門針對支農大學生的選拔考試,根據支農大學生的實際能力提拔到鄉鎮或者縣上工作,能讓支農大學生真正的成為村班子成員,完善和健全大學生村官制度。
3、制定有關政策的政府部門能考慮到地區貧富差異的因素,協調工資,讓大學生能主動到比較貧困的鄉鎮去工作,更好的發展當地經濟,使當地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制定配套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安心在農村工作,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為農民服務。
4、大學生在農村工作,各級領導應該充分支持他們的工作,應該給予大學生發揮知識和能力的平臺,讓大學生們發揮他們自己的優勢從事一些村民走訪、農業科技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僅僅從事組織檔案材料撰寫整理等“秘書化”工作。①
5、鄉鎮及村上的領導能給大學生更多的處理問題的權力,適當的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開展工作,協調關系,處理問題。經常與大學生村官交心談心,聽取他們的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區別不同情況適當給予采納。
6、鄉鎮政府應該實事求是地解決大學生村官的勞保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條件,解決后顧之憂,使其能安心在農村工作,盡力的發揮才能,這樣才能把高素質的人才長期留在農村。
(二)對政策的執行者---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建議
首先,教育部門要在培養學生自主意識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奉獻精神。積極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獨立性。從小學做起,把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和集體意識作為重中之重狠抓務實,大力弘揚社會美德,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質量。
其次,學校在開展社會活動時,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盡量多組織在校大學生到附近的村莊去開展扶農務農工作,大力開展農村社會實踐活動,爭取讓大學生接近農村、感受農村,只有讓大學生真正的了解農村,才能激發起他們自覺到農村工作的熱情。
再次,教育部門應該制定相關文件,明確支農大學生應當被授予的榮譽和獎勵,提升支農大學生在社會、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積極激發大學生支農扶農的意識。學校對于支農大學生也要體現出政策的優惠,在評獎評優方面必須有所體現,確保支農大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受到重視和尊重,讓支農大學生能夠切實感到自己的付出所帶來的回報。
此外,學校要對國家和教育部門的政策及時進行宣傳。加強宣傳力度,開辟新的宣傳途徑,通過在校園內積極開展持續時間長、傳播范圍廣、宣傳力度大政策宣講,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國家政策,提前做好自己的志愿規劃,思想上早作準備,有計劃、有目的的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去。明確支農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對國家界定的支農大學生的工作范圍要明確傳達、如實傳達,避免在宣講和現實工作中出現大幅落差,從根本上保證支農大學生做好吃苦的準備,從而能夠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最后,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提早組織支農大學生進行培訓,讓他們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縮短磨合期,盡早完成角色轉換,爭取日后在工作崗位上能夠盡快進入工作狀態。
(三)對政策的接受者——大學生的建議
大學生既是政策的受體,又是積極主動的個體,大學生去農村工作是痛苦的磨合過程①,因此,支農大學生首先要有服務態度和大局意識,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明確國家交給自己的任務和職責。當前由于農村正處于一個改革的關鍵時期,廣大農村的發展潛力被逐步挖掘,孕育了大量的發展機遇,在這個時機,選派大學生到農村任職,目的是讓他們在農村一線發揮聰明才智,鍛煉提高自己的能力,并通過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激發農村干部的整體活力和工作熱情,深化改革,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因此,扎根農村的大學生要有一種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把自己的遠大抱負與到農村一線的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自覺地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層工作者,做到身處基層的同時更要心系基層,真正做到服務農村、服務農民。
其次,支農大學生要主動為自己創造機會,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上開拓自己的事業。大學生要明確自己到農村究竟要去干什么,怎樣才能干出一番成就,要積極深入農村第一線,加強對農村狀況的了解。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發揚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以農村廣闊的天地為依托開創自己的事業。在創業的過程中要主動向農民群眾學習,謙虛謹慎,不能諱疾忌醫,認真地發現問題、總結得失,在事業取得成就后要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保持大學生的本色。
最后,大學生要樹立良好精神面貌,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大學生服務農村講究“三正”。首先是個人心態要放正。大學生對農村要有正確的認識、端正的工作態度,以實際行動展示當代大學生意氣風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其次是工作態度要端正。要想在農村開創一份事業,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這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要杜絕好高騖遠的急躁情緒和得過且過的敷衍情緒,謙虛謹慎、不斷提高。最后是為人處事要公正,支農大學生要心系“三農”,切實為農民服務,在人際交往中妥善處理好各方面之間的關系,給自己營造一個嚴謹細致的工作氛圍、團結和諧的生活氛圍、奮發有為的創新氛圍,保證圓滿的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教材編寫組.社會工作實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1:52頁
[2]溫鐵軍.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4:98-99頁
[3]喬德寶.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指導[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12:77-78頁
[4]斯賓塞.教育論[M].胡毅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5]江西省教育廳. 歷史與現狀:我國獨生子女的優勢與劣勢[J].教育學術月刊,2010,(3):16頁.
[6]巢曉. 涉農專業叫好不叫座[J].信息時報,2009,(11).
①新華網:《大學生村官不能秘書化》,2010年2月22日訊。
②吳修齊:《大學生去農村工作是痛苦的磨合過程》,《中國青年報》2006年04月14日第8620期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