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 翻譯學是一門關系繁多的綜合性學科或邊緣學科,它需要利用諸如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建立自己的研究架構和研究方法。本文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為基礎,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的幾種英譯文進行經驗純理功分析,試圖通過功能語言學分析,幫助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翻譯中的一些問題,解釋翻譯中的一些諸如“對等”的現象。
關鍵詞: 翻譯 功能語言學 經驗純理功能 古詩
關于古詩的翻譯問題,國內外學者對翻譯的標準沒有一致的看法。威爾斯·巴斯通(BarStone,1994)曾說過:避開任何規定的方法,因為譯詩這種行為令人愉快的不變因素就在于自由(freedom),就在于方法的多樣化[1]。任何方法都行,只要能產生好詩。許淵沖曾提出譯詩的標準“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7]。黃忠廉(2000)指出: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同于非文學作品的翻譯,后者要求做到意似是主要的,而形似只是盡力而為之;前者則要求在意似的基礎上講究形似,力求使二者達到高度的統一,取得風格的“似”[2]。
系統功能翻譯觀認為:“翻譯一般是尋求原文與譯文在意義上的對等。語篇是意義單位,是在一定語境中起作用的單位。因此,翻譯的對等單位應該建立在語篇上,即翻譯尋求兩種語言的語篇在同一整體情況中具有相同的意義和相同的功能。”①(胡壯麟,1989)
黃國文(200l)認為,“系統功能語法是一個比其他理論更適合于語篇分析的理論”,因為“它是一種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語篇分析理論。” 本文從韓禮德(Halliday1994)的功能語言學角度出發,對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的三種英譯義進行經驗純理功能分析,試圖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對翻譯進行描述和解釋,并探討翻譯中的“相似”或“對等”
一、經驗純理功能語法回顧
韓禮德的功能語法包括三大純理論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經驗功能是概念功能的主要體現,它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談論他們對世界(包括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用語言來描述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或情形。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英語中表現經驗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語義系統,其作用在于把人們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加者”(Partici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統包括六種過程:(l)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3)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語過程 (Verbal process)和(6) 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有一個參與者(即“動作者”)(Actor),也可能涉及到另一個參與者(即“目標”)(Goal),還可能涉及到“環境成分”(Circumstance)。
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Perception),“ 反應”(Reaction)和“認知” (cognition) ,“情感”(Affection)等心理活動的過程。心理過程一般有兩個參加者,一個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即“ 感覺者”(senser),另一個是客體即被感知的“現象”(Phenomenon)。
關系過程指的是一個物體(人、物、情形、事件等)與另一個物體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或指一個物體的性質﹑特征、情形等。關系過程可分為兩類,即“修飾型”(Attributive)關系過程和“認同型”(identifying)關系過程。修飾型中的兩個參與者分別是“載體”(carrier)和“屬性”(attribute),,認同型中的兩個參與者分別是“被認同者”(identified)和“認同者”(identifier)。
行為過程指的是諸如呼吸、咳嗽、嘆息、做夢、哭笑等生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即“行為者”(Behavior),而且行為者一般是人。
言語過程是指人們通過講話進行交流的過程。它涉及的參與者是“講話人” (sayer),“聽話人”(Receiver)和講話內容“(verbiage)。
存在過程指的是某物(人)的存在情況。這個過程只涉及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Existent)。
二、《靜夜思》原文的經驗功能分析
從經驗功能的及物性角度看,《靜夜思》一詩共有四個過程組成,即:
(1)存在過程:“床前明月光,”
(2)心理過程:“疑是地上霜。”
(3)物質過程:“舉頭望明月,”
(4)心理過程:“低頭思故鄉。”
就語篇功能分析而言,在進行及物性分析上,一旦確定了過程類型,就要對參與者進行確定,同時確定環境成分。
在《靜夜思》一詩中,共有四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存在過程,參與者是“明月光”,環境成分是“床前”。第二個過程是心理過程,參與者是詩人本人,在詩句中是被省略了的,另一個參與者是“地上霜”,體現心理過程的動詞是“疑”。第三個過程是物質過程,動作者是詩人本人,在詩中也是被省略了的,另一個參與者即目標是“明月”,環境成分是“舉頭”,作方式狀語。第四個過程是心理過程。體現心理過程的動詞是“思”,其中一個參與者詩人本人,另一個參與者即“故鄉”,“低頭”是方式,作環境成分。
三、《靜夜思》三種譯文經驗功分析
下面是我收集到的三種譯文,譯文1是徐忠杰所譯(見徐忠杰譯1990:86)[6],譯文2是許淵沖所譯,(見許淵沖譯 2000)[7]譯文3是Bynner所譯。(見The Jade Mountain: A Chinese Anthology 1929)
譯文1: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frost on the floor.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t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下面我們逐句分析這三種不同譯文的過程類型。
(一)“床前明月光”
譯文1中該句的過程類型為心理過程,由“descry”體現,參與者有兩個,其中一個是“I”,另一個是“bright moonlight”,環境成分是“in front of my bed”。譯文2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物質過程,參與者即動作者是“I”,另一個參與者即目標是“a silver light”,環境成分是“Abed”。譯文3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存在過程。存在物即是“a gleam”。
從過程意義的體現角度看,我們認為譯文3的過程類型與原詩吻合,原詩該句就是描述一下環境成分,一個地點,一種現象,譯文3的翻譯在這些方面都與原詩表現一致。譯文1和譯文2都把隱藏的參與者“I”給翻譯出來,環境成分翻譯得都還與原詩一致,但是過程類型與原詩沒有相似之處。
(二)“疑是地上霜”
譯文1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由“suspect”體現,參與者有兩個,一個是“I”,另一個就是“ hoary frost”環境成分是“on the floor”。譯文2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兩個參與者分別是“I” 和“frost” ,“wonder” 是體現心理過程上的動詞。 環境成分是“aground”。譯文3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存在過程。存在物既是“frost”,環境成分是 “there”。
從過程意義的體現情況來看,譯文1和譯文2都與原詩的過程類型一致。但是體現心理過程的動詞譯文1顯得與原詩更貼近些,“suspect”作“懷疑”講,是指“對...有所察覺”,知道并不是霜,而譯文2中“ wonder”作“想知道”的意思,原詩所要表達的意思只是把月光比喻為霜。從意義一致的表達角度看,譯文3更貼近,更與原詩一致些。
(三)“舉頭望明月”
譯文1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物質過程,由“ watch”體現,有兩個參與者,分別是“I”和“the bright moon” ,環境成分是“as I tilt back my head”。譯文2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由“find”來體現,參與者是“I”,被感知的現象是“the moon bright”,環境成分是“Looking up”。譯文3中該句的過程類型是心理過程,“find”,其中一個參與者是“I”,另一個參與者是“moonlight”,環境成分是“Lifting my head to look”。
從上述過程分析看,譯文1與原詩的過程類型是一致的 ,意義的表達也更接近,傳神一些。譯文2和譯文3與原文的意境不是那么的契合。
從上述情況分析看,譯文1和譯文3的過程類型與原詩一致,但譯文3的措辭更能原詩的語境相一致。一位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寂靜的夜晚,孤身一人睡不著,仰望著明月,突然心底一股思鄉之情燃上心頭,譯文的“suddenly”用的很傳神,猛然間意境與原詩是那么的和諧。
四、結 語
原詩是五言絕句,描寫真實,平鋪直敘,措詞樸直,一目了然,就原詩的內容意境來說,三種譯文譯得尚可,(l)譯文1和譯文2都押韻了。譯文3雖然沒有押韻,但是他的意境與原詩很契合,從意義的表達方面來說,很準確,譯文也非常的美。而且從過程類型角度來看,也還是原詩保持的較一致的。
本文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的純理功能為理論依據,從語篇分析的角度,對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的三種英譯文進行經驗純理功能分析,在譯詩的時候力求做到意似、形似和風格似,或者力求使譯文在讀者心目中產生與原文在原語讀者心目中大體一樣的心理感受,即:意美、音美和形美,這是一個難度較高也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arnstone.w .Preferences in Translation Poetry,Translation[M] London : Associated University ,1984
[2]黃忠廉.翻譯本質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