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 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自然的批判性為邏輯前提,以生態學價值批判為方法、以自然與價值雙重維度為尺度,展開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并提出構建和諧生態社會主義的理想。
關鍵詞:自然 文化 歷史唯物主義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一、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前提:自然的批判性存在
1、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首要前提是肯定并“復興”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人與自然的辯證法思想,實現自然概念由二元對立向辯證統一的思維方式轉變,自然的存在在邏輯上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性存在為前提的,自然是社會的自然,社會是自然的社會。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充分肯定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自然概念的辯證思想,并將其融入到自身的理論之中重新闡釋并加以提升,突出自然概念的辯證屬性。
佩珀認為必須從馬克思辯證看待自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基本思想出發,來構建自己的理論。指出“在馬克思那里的自然概念,不僅僅只是把自然當作經濟物品的原料,也不僅僅只是把自然當作物品的固有價值的發源地,更不僅僅只是把自然當作一個瀕臨滅絕的生態系統,馬克思的自然的概念把自然設想為是一種社會范疇,盡管自然具有‘客觀性’,但它被自身的某一個組成部分重新塑造和重新解釋了,即重新塑造和重新解釋成人類社會。”也就是說自然具有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萊易斯則在《自然的控制》一書中充分肯定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辯證思想。這些論述充分表達了在自己的理論建構中對馬克思主義自然概念辯證屬性的肯定。“
2、自然概念是如何獲得文化、價值屬性的呢?成為批判性存在呢?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各流派在這復雜時代面前已經失去應有的解釋力度,在研究范式上存在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的疏離;在研究對象上,存在自然與社會研究領域的分野,致使歷史唯物主義局囿于狹窄封閉的社會領域,自然處于被漠視或懸置的狀態;在研究維度上表現為自然與價值維度單面缺失。基于上述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應當重建生態學的研究范式。
福斯特認為唯物主義有三種學說,即實踐唯物主義、本體論唯物主義和認識論唯物主義,前者突出的是社會歷史辯證法,反映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關注的是人的異化問題;后兩者突出的是自然存在的獨立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的是自然的異化問題。生態學馬克思義應當是三者的有機統一,于是從中分別抽取價值屬性和自然屬性,加以改造,提升出生態學價值批判方法。所謂的生態學價值批判方法是指以價值作為評判人與自然的尺度,自然被賦予文化和歷史性特征,成為可批判的對象。
自然成為批判性的存在之后,又將自然的雙重屬性,即自然的獨立性和文化性返回到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各領域,關注歷史唯物主義的自然維度。使自然之維與價值之維成為貫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相互交織而共生的邏輯主線。這樣,生態學社會主義就完成并實現了研究范式和研究對象上的構建與超越,自然作為批判性存在就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中獲得核心地位。以此為邏輯起點,展開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
二、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展開與歸宿:指認、改造與批判
以批判的自然存在為前提、以生態學價值批判為方法、以自然與價值雙重屬性為維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指認和改造,同時對資本社會制度展開內涵制度批判和價值批判的生態批判,以此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理論。
歷史唯物主義存在“理論空場”,在基本范疇上存在理論缺陷,不能適應新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式,因此對當代的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環境問題缺少足夠的解釋力度和理論支撐。究其根本在于自然與文化維度在自然和社會領域的單面缺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造。
1、改造歷史唯物主義原有的基本范疇,賦予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勞動以自然與價值的雙重意義。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以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只關注物質生產活動的技術層面,沒有注意物質生產活動還受文化價值因素的支配。他們過多地從自然與文化的對立而不是統一來分析社會的生產和生活。認為物質生產和生活的本質屬性在自然: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在文化。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對立等同于自然與文化的對立。這是典型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這種觀點將造成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忽視乃至割裂了自然之于社會文化的嵌入性關系,在自然之中發現不了文化批判的意義;另一方面也否定了文化內容的客觀性屬性。在社會之中忽視文化的自然屬性,即文化內容的客觀性。文化既有主觀意義,又有客觀內容。一定的社會文化系統、價值規范等都是特定的客觀的歷史性存在,一定時期的物質生產和生活都受特定的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從而使人類的歷史具有自然化特征。
2、拓展歷史唯物主義新的研究視域,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建立以使用價值、消費為主線的歷史唯物主義新的范疇體系,突出消費、使用價值等物質要素的批判意義。
馬克思主義者對于資本主義的分析大都集中在生產領域注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流通領域中商品價值的意義兩個方面,致使這種分析的路徑止步于社會意識層面而被懸置,難以深入到物質生產與生活之中,無法回應當代人類歷史出現的新動向。這與資本主義矛盾發展的階段性有關。當時資本主義異化并沒有擴展到消費領域,隨著資本主義矛盾發展的邏輯展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抓住生產危機導致消費危機最終導致生態危機的邏輯根本,將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從生產領域擴展到消費領域、從社會層面深入到物質層面,從對商品價值的分析轉向對使用價值的批判。為此,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體系已經跟不上分析的需要,為了彌補其范疇的不足,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圍繞消費和使用價值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豐富和更新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內容和結構。確立新的范疇體系,拓展新的研究領域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的辯證思想在歷史唯物主義領域里的繼續和與其研究對象、范式保持邏輯一致性的必然要求。消費危機、生產危機作為一種表象,終極原因在于自然是有限的、生成的、價值的存在。對于自然的批判最終必將發展到對消費和使用價值的批判,自然和文化這一二重性對于消費和使用價值的批判同樣是不可或缺的維度。
最后,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資本主義展開生態批判,構建和諧發展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